定义
进场导航是把运载体引导到码头、跑道或其他终端期间的导航。
相关知识进场进场是指脱离航路阶段(一般自距离跑道始端20海里处算起)飞向机场的飞行阶段。进场阶段通常结束于最低下降高度(MDA)或最低下降高(MDH)或决断高度(DA)或决断高(DH)处。如果没有明确规定DH在15m以下,则在班类着陆等级的情况下是指结束于至跑道始端这一点上。如果引导正常,不必进行复飞的话,紧接进场的飞行阶段是着陆。1
着陆着陆阶段始于MDA、MDH或者DA、 DH,在三类着陆情况下,且没有明确规定DH是否在15米以下,则起始于跑道始端;着陆阶段结束于飞机滑行离开跑道。
进场复飞进场复飞始于规定的复飞点,一直到必备导航性能(RNP)所定义的空域,一般指跑道的起飞端至不超过24海里的空域范围。
GNSS/伪卫星组合飞机着陆是飞机飞行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它对导航精度、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因而飞机的进场着陆对GNSS信号完好性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虽然GNSS,特别是差分GNSS,具有定位精度高、误差不随时间积累等优点,但是作为直视无线电导航系统,它具有难以克服的易受干扰的缺点此即所谓的完整性问题。鉴于此寻求与其他传感器形成组合系统已经成为完整可靠的GNSS高精度动态定位的重要途径。
目前在GNSS卫星配置方案中由于卫星星座几何图形不佳造成的缺陷是无法避免的,一旦由于遮挡等原因接收不到GNSS卫星信号,几何配置不当的缺陷就会更加突出对可用性要求更高的航空用户为了保证GNSS在一些特定区域和特定条件下仍有高的精确度和可靠性,提出了伪卫星(Pseudo-Satellite或Pseudolite缩写为PL)的概念,即在该地区建立类似于GLASS卫星的固定基准站,行使GLASS卫星的功能来增强GLASS定位。伪卫星发射的信号中包含有和GLASS类似的伪距和载波相位观测量,用户设备通过它即可增强系统的定位性能。在高精度 GLASS定位中,由于考虑到大气折射以及多路径效应的影响,高度角低于15的卫星通常都要舍弃,这也就使得低高度角的卫星不能被有效利用。而伪卫星正好能弥补GNSS的这一不足,利用这种低高度角卫星,GLASS和伪卫星组合后能够有效地改善几何图形结构,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可靠性以及定位精度。
长期以来伪卫星的研究与开发一直与飞机精密着陆联系紧密,飞机的进场和起落导航需要较高的定位精度,其中垂向定位精度直接决定了精密进场的等级。单纯的GNSS定位无法满足国际民航组织(ICAO)规定的各类引导精度,采用伪卫星技术则可以较好地改善GNSS垂直方向较差的定位精度。研究表明即使在只应用一颗伪卫星并且不进行位置优化的情况下,都能将导航系统的连续精度、可靠性和可用性大大提高。2
相关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导航接收机完好性性能,满足精密进场导航需求,总参通信训练基地周富相等在研究最小二乘残差的导航接收机自主完好性检测算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风险代价函数模型来确定故障检测最佳门限的方法,新的方法从风险代价角度寻求最佳故障检测门限,从而在误警率与漏检率的矛盾统一体中找到了一个最佳平衡点,仿真结果表明了改进的导航接收机自主完好性检测算法在风险代价角度有效地降低了系统的漏检率和误警率。3
精密进场精密进场是相对于非精密进场而言的。所谓精密进场,系指借助于仪表着陆系统 (ILS)或者精密进场雷达 (PAR)接受航向和下滑引导的进场,通过仪表能够引导飞机至60m 以下的高度上;而非精密进场是指使用 ILS的航 向和下滑之一,或甚高频全向信标 (VOR)、或 自动测向仪 (ADF)、或塔康 (TACAN)或机场监视雷达 (ASR)进行的进场,这类进场一般能把飞机引导至大于150m的高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