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资源共享分时系统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介

如果说,推动多道批处理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那么,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则是用户的需求。或者说,分时系统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所形成的一种新型OS。1资源共享分时系统的出现主要是是因为资源共享,它与分时系统最大区别也在于资源共享,资源共享分时系统共享不只软硬件资源,还包括数据等一些其它资源。这里资源共享对资源的竞争和同步-互斥和同步机制要求较高。还有对共享数据安全的保证。常见的系统如教学及事务处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

用户的需求人-机交互。每当程序员写好一个新程序时,都需要上机进行调试。由于新编程序难免有些错误或不当之处需要修改,因而希望能像早期使用计算机时一样对它进行直接控制,并能以边运行边修改的方式,对程序中的错误进行修改,亦即,希望能进行人-机交互。

共享主机。在 20 世纪 60 年代计算机非常昂贵,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每人独占一台微机,而只能是由多个用户共享一台计算机,但用户在使用机器时应能够像自己独占计算机一样,不仅可以随时与计算机交互,而且应感觉不到其他用户也在使用该计算机。

便于用户上机。在多道批处理系统中,用户上机前必须把自己的作业邮寄或亲自送到机房。这对于用户尤其是远地用户来说是十分不便的。用户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终端直接将作业传送到机器上进行处理,并能对自己的作业进行控制。

关键问题及时接收。要及时接收用户键入的命令或数据并不困难,为此,只需在系统中配置一个多路卡。例如,当要在主机上连接 8 个终端时,须配置一个 8 用户的多路卡。多路卡的作用是使主机能同时接收各用户从终端上输入的数据。此外,还须为每个终端配置一个缓冲区,用来暂存用户键入的命令(或数据)。

及时处理。人机交互的关键,是使用户键入命令后能及时地控制自己作业的运行,或修改自己的作业。为此,各个用户的作业都必须在内存中,且应能频繁地获得处理机而运行;否则,用户键入的命令将无法作用到自己的作业上。前面介绍的批处理系统是无法实现人机交互的。因为通常大多数作业都还驻留在外存上,即使是已调入内存的作业,也经常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等待后方能运行,因而使用户键入的命令很难及时作用到自己的作业上。2

同步(synchronization)是指两个不同但有联系的概念:进程同步与数据同步。进程同步指多个进程在特定点会合(join up)或者握手使得达成协议或者使得操作序列有序。数据同步指一个数据集的多份拷贝一致以维护完整性。常用进程同步原语实现数据同步。

互斥(Mutually Exclusive)是一种逻辑关系,指几个变量或事件之中的任一个不可能与其它一个或多个同时为真,或同时发生的情况。对于逻辑函数,其变量互斥,意味着两个以上变量为真(包括都不为真)的情况会导致函数值为假。对于事件,其所有条件的互斥意味着,任两个条件的实现都将阻止事件的产生。同样可以引申到程序编写及其它关系。这里互斥包括数据和进程的互斥。

特征多路性。允许在一台主机上同时联接多台联机终端,系统按分时原则为每个用户服务。宏观上,是多个用户同时工作,共享系统资源;而微观上,则是每个用户作业轮流运行一个时间片。多路性即同时性,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使用费用,从而促进了计算机更广泛的应用。

独立性。每个用户各占一个终端,彼此独立操作,互不干扰。因此,用户所感觉到的,就像是他一人独占主机。

及时性。用户的请求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响应。此时间间隔是以人们所能接受的等待时间来确定的,通常仅为 1~3 秒钟。

交互性。用户可通过终端与系统进行广泛的人机对话。其广泛性表现在:用户可以请求系统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如文件编辑、数据处理和资源共享等。

数据安全数据安全对数据信息在传输、交换、存储、处理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保护性策略。应用开放系统互联(OSI)安全体系结构中特定的安全机制,可实现数据免于未经许可被窃用、复制、篡改、暴露或破坏的安全服务。基本技术有:①数据加密,对数据进行加密形成密文,有数据加密标准和公开密钥密码体制两种,前者的保密措施在于对密钥的保管,后者对加密、解密采用不同的密钥,加密密钥予以公开,但解密密钥仍需保密。②数字签名,应用加密和解密互逆运算的特征,使接收者能核实发送者对数据的签名,同时确保发送者不能否认和接收者无法伪造对数据的签名,实现数字签名的同时也实现了数据来源的鉴别。③公证,由可信的第三者对数据进行登记,以便事后担保数据的准确性。④数据完整性,用以防止所发数据被插入、删除等,确保收发信息完全一致。⑤身份鉴别,在连接建立和数据传送期间,鉴别身份以防止未授权者假冒窃用数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