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在超音速飞行时,为减小波阻,翼型应具有尖前缘,使产生附体的斜激波以代替离体的正激波,这就是超音速翼型的基本特点,常见的形状见图。相同厚度下,四边相等的菱形具有最小的波阻,但菱形剖面与六边形剖面亚音速性能太差,因而并无实用价值。双弧形剖面由两段曲率相同的圆弧构成,气动效果较好,刚度也好,在飞机上已有采用。
超音速翼型的气动特性可根据线化理论或激波膨胀波方法计算。由于尖前缘翼型的亚音速性能很差(如前缘必然产生分离),为了兼顾各个速度范围的性能,并且足够的后掠可使超音速飞机的机翼保持亚音速前缘,目前大多数超音速飞机仍采用小钝头的亚音速翼型。1
超音速翼型物体作超音速飞行时,前后都会出现冲激波。为了减小头冲激波所生的波阻,超音速飞机的机翼前缘常常用尖的。只有一些后掠得很厉害的机翼,仍采用小圆头尖尾的翼型。2
超音速翼型在超音速气流中产生举力的道理,基本上和低速时差不多,也是上翼面的压强比下翼面低的缘故,上下翼面有压差,于是有一个向上拾的合力,即举力。以右图这样一个菱形剖面来说,当超音速气流遇到机翼的前缘时,上下翼面都要产生一道冲激波,不过,当冲角是正度数的时候,下翼面对流来的气流而言,角度比上翼面的大些,所以下面的头冲激波比上面的强些。
波后压强陡升的量也是下翼面的较之上翼面的为大。气流经过头冲激波之后,沿上下翼表面向后流去,在翼的前半段上,因上下翼表面都是平直的,便不再变化。所以在前半段翼型,上下翼面的压强各维持一定的高压值,参看压强分布图。但下表面的正压强比上表面的正压强为大,结果造成一个向上抬的力。气流流过中间棱角处时,因后半段翼型是收拢的,气流便发生一系列的膨胀波。经膨胀波后,压强下降。这时上表面膨胀得比下表面厉害,所以上表面的吸力比下表面的大,结果也造成一个向上吸的力。这样,前后两段都有一个向上作用的力,二者合在一起就是机翼的举力。
前后两半段对产生举力所起的作用来说,大致各占一半,所以超音速翼型的举力作用点(又叫压力中心)大致在翼的中点处,这和低速翼型(举力以前缘附近的作用为主,举力的作用点很靠前,约在1/4弦线处)有很大差别。举力作用点后移,增大低头力矩,为了平衡,要求尾翼有更大些的抬头力矩。
就上下翼面对产生举力的作用来说,超音速翼型和低速翼型也不一样;低速翼型上表面的吸力比下表面的压力重要得多,超音速翼型则上下表面同等重要。细算一下,下翼面的作用还大一点。飞行马赫数越高,下翼面的作用越大,这是和空气的流动性随马赫数上升而相对地越来越坏有直接关连的。马赫数高到很高时(如超过10),空气的流动性相对地说来几乎没有了,于是空气便像一颗颗弹丸打在机翼的下表面,那时举力的产生就几乎完全靠下表面的作用了。2
降低波阻影响分析关于波阻,为了降低波阻,机翼机身都得用尖的前缘。前缘尖些冲激波就可以弱些,波阻也小些。波阻是和相对厚度的平方成正比的,所以超音速飞机得用很薄的翼型,现在最薄的用到3%。这样,原来放油箱或其他东西的翼内空间就缩到很小,为了减小波阻,机身也得用尖头,为了要有足够的容积好放油箱之类的东西,结果只好把机身做得很长,这是超音速飞机的特点之一。
超音速飞机在飞行时,除了因机身机翼有厚度而引起波阻外,当机翼有冲角时,还有一部分由冲角而来的波阻和诱导阻力,这部分的阻力和冲角的平方成正比。总起来,阻力要比低速、亚音速和刚过音速时大得多。这就需要大推力的喷气发动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