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哲学家卡尔·格罗斯认为,游戏不是消除原始本能,而是加强未来所需的本能。新生儿或动物遗传了一些不够完善的或部分的本能,而这些本能对生存至关重要。游戏的目的就是提供儿童一种安全的方法,帮助他们去练习和完善成人生活所需要的本能。 游戏作为一种练习生存技能的手段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幼小动物(如小狮子)之间的打斗游戏。Groos认为他的理论也可以应用于人类。例如,儿童在社会戏剧游戏中扮演父母的角色(如本章开篇所举的例子),也就是其日后为人父母所需技巧的一种练习。1
幼儿游戏的作用和意义:
促进运动能力的发展
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促进情感的发展
游戏的特点:
社会性
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
深受儿童喜爱
游戏的理论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儿童游戏的认识:
严教——强调对儿童游戏进行干预
乐学——益智,主张对儿童教学要游戏化
游戏的理论:
探讨关于游戏的实质是什么、儿童为什么喜爱游戏、游戏在儿童发展中有何作用、游戏的种类有哪些等。
早期的传统理论1.霍尔(Hall)的“复演说”
个体再现祖先的动作和活动,重演人类种族进化的历史,通过游戏的重演,使个体逐步摆脱原始的本能动作,为当代的复杂活动做准备.
2.格罗斯的“生活准备说”
也称“预演说”,把儿童游戏看成是未来生活的预先练习。新生儿继承的一些不完善的本能不能适应复杂的、充满竞争的环境,而游戏则是对这种本能的无意识的训练和准备,帮助儿童加强日后所需的本能。
3.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
当个体生存需要满足之后,若还有剩余的能量,那就是多余的精力。多余的精力积累起来会造成压力,所以必须消耗掉。游戏是消耗剩余能量的一种方式。
由于幼童不必为自己的生存而操心,他们的总体精力总有过剩,因此便更多地通过游戏活动来消耗剩余精力。
4.拉扎鲁斯、帕特瑞克的“娱乐放松说”
有机体在持续工作以后丧失了大量精力,需要有一种能使机体放松、使失去的精力得以重新恢复的活动,这个活动就是游戏。
工作:消耗精力
游戏:储存精力
四种传统的游戏理论:
预演说和复演说:把游戏解释为本能,预演过去或预演未来
精力过剩说和娱乐放松说:将游戏视为能量的调节,精力过剩或精力亏空
着重于从游戏与人类的关系来解释游戏的原因和目的,对游戏的解释有生物化倾向。
当代的游戏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游戏与儿童的人格和情绪发展
把游戏看成是一重调节机制
能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使儿童能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发泄在现实中不被接受的危险冲动,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的环境。
2.认知动力说:游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
是儿童认识新事物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机能的方法;
是同化过程而非顺应过程:通过游戏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
受儿童认知发展特点的影响。
皮亚杰:三种主要游戏
练习性游戏(感知动作阶段,0-2岁):重复偶然习得的动作图式,通过身体动作和摆弄、
操作具体物体来进行游戏;
象征性游戏(前运算阶段,2-7岁):把眼前不存在的东西假想为存在的,练习把符号和被表示的对象进行联合的游戏方式;
规则型游戏(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游戏受规则制约、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
3.学习理论
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
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
受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上述游戏理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游戏的实质和功能,对全面认识游戏现象有一定启示。
游戏的发展随着儿童身心的发展,游戏在内容、组织形式、时间长短以及参加成员的多少等方面都显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
游戏的内容:由幼儿熟悉的家庭、幼儿园日常生活逐渐扩大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由简单、自由到较复杂、有特定内容等。
游戏的形式:从模仿性游戏发展到角色游戏、表演游戏,进而到有规则的游戏。
游戏的时间:由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延长到40-50分钟,甚至更长。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或旁观游戏,婴儿期
平行游戏:一起游戏但彼此独立,幼儿初期
社会性游戏,包括协同游戏和合作游戏
协同游戏:共同玩一个游戏,但不受统一目标约束,也无角色之分,幼儿中期和末期 合作游戏:目标统一,彼此协调合作,幼儿中期之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