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环境人群生理特点
1.脑组织 脑耗氧量大,代谢率高、对低氧耐受性差。
2.呼吸系统 呼吸加深加快,肺活量、肺通气量和肺泡内氧分压增高。
3.心血管系统 高原低氧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易导致心肌功能衰竭和猝死,长期缺氧使血浆黏度增加。
4.消化系统 胃蠕动减弱,食欲缺乏。
5.内分泌系统 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等。2
高原环境对营养代谢的影响能量平衡人到高原后,热量的需要量高于在海平面者。这是因为一系列代偿和适应导致基础代谢增强和活动时的热量消耗量增加的缘故。随着习服的进展,能量需要量也逐渐减少,如果获得充分习服时,在不同劳动强度下的能量需要量和温带平原地区的数值基本相同。3
营养代谢变化高原缺氧初期,机体的营养代谢发生种种变化.但变化的程度和性质并不一致,这与缺氧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机体的机能状态及其主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的影响有关。高原缺氧初期营养代谢的变化大致如下:
1.碳水化物 高原缺氧初期,碳水化物代谢增强.如糖原作用和糖异生作用增强,葡萄糖利用率增加。
2.蛋白质代谢 初到高原,蛋白质代谢以合成减弱而分解增强为特点,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负氮平衡。习服过程中这种现象有所好转。缺氧还可产生其他的一些应激效应,如酪氨酸氧化增强,与合成儿茶酚胺有关的酶活性增强,还有组氨酸和精氨酸代谢障碍,致使人体对缺氧的耐力降低。大量补充B族维生素可减轻这种障碍。
3.脂肪代谢 高原缺氧条件下脂肪动员加速,酮体生成增多,表现为体脂减少,血和尿中酮体增多。酮体大量聚积进一步使缺氧耐力降低。如果膳食中脂肪量高,生成酮体也多,这样不利于习服。
4.水盐代谢 有关水和电解质平衡变化的报导很不一致。比较公认的看法是,进入高原后的一段时期内有尿量增多的现象,这是一种适应性反应;低温也能导致尿量增加。如果最初几小时少尿,则预示容易发生高原反应。
高原缺氧初期,铁的吸收率显著增加,这是骨髓生成红细胞增加,铁的需要量增高,促进了铁的吸收的缘故。
缺氧条件下营养代谢的变化往往是缺氧的原发性影响(即组织缺氧)和继发性影响(如缺氧的厌食效应和应激效应等)的综合结果。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来,防止或减轻厌食效应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可使机体处于类似半饥饿的状态:据报导,如果摄入的热量是足够,可以避免营养代谢的许多不利变化。3
高原环境习服过程的营养要求凡有利于少消耗氧、多摄取氧和有效地调用氧的营养因素都有利于习服过程。凡能提高缺氧耐力和减轻急性高原反应症状的营养因素也有利于加速习服过程。
碳水化物在三大营养素中,碳水化物代谢最能适应高原代谢变化。因为与蛋白质、脂肪比较,碳水化物分子含氧最多,氧化供能时消耗的氧最少。高碳水化物膳食还有其他优点,如容易消化,有利于维持正常的进食量。选食首先考虑富含葡萄糖的粮谷类和其他植物性食品以及富含果糖的蜂蜜。其次选富含多糖的甘薯、马铃薯、藕及其制品及富含果酸及膳食纤维的水果蔬菜等。最后考虑选食双糖类的白糖、水果糖等。
脂肪高脂肪膳食不利于缺氧习服,其理由与碳水化物基本相反。
蛋白质营养问题从某些方面,蛋白质有利于缺氧习服,因为习服过程中蛋白质合成加强.而且某些氨基酸能够提高缺氧耐力,如色氨酸、酪氨酸、赖氨酸和谷氨酸等,所以需要供给一定量的蛋白质。另一方面,高蛋白膳食又不利于缺氧习服,因为蛋白质氧化时耗氧最多,其特殊生热作用最强,高蛋白膳食不易消化并可能引起组织胺等在体内聚积。根据这些情况,可以认为在缺氧习服过程中并不需要增加食物蛋白质的供给量,但重要的是应该选用优质蛋白,如豆类蛋白和动物性蛋白质等。
总的来说,高原缺氧初期以高碳水化物、低脂肪和含有适量的优质蛋白质的膳食为好。
维生素补充维生素有利于缺氧习服。高原缺氧初期食欲减退易使维生素摄入量不足,而机体对缺氧的代偿和适应反应可使维生素的消耗量增加,所以容易发生维生素不足或缺乏,进而降低缺氧耐力。按稍高于海平面的供给量标准额外补充维生素或增加膳食维生素的供给量,可使体内维生素保持较好的营养水平,并有利于习服过程。适当补充各种维生素的制剂或合剂时,不但能使维生素维持充裕水平,而且可显著提高缺氧耐力,加速习服过程。经过不同途径,单纯地或复合地补充的维生素主要是B族维生素、维生素E和C,有的也补充维生素A。3
无机盐补充铁质有利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含铁蛋白质和酶的合成,所以也有利于习服。补充钾和限制钠的摄入量对防治急性高原反应有益,也有利于习服。
高原环境下人群的膳食选择(1)初次进入高原区一定选择高碳水化合物,可以选择糖包、糖花卷、糖粥及各种米面食品。
(2)肉蛋奶的选择初入高原时,暂时不要摄入过多高蛋白。但若长期居住,应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类、牛肉、蛋类等食物。1
(3)蔬菜水果的选择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还可以喝一些酸饮料、酸水果,刺激性的调味品。
(4)可多喝些菜汤、浓茶,补充失去的水分。
(5)高原地区可食用红景天类保健食品,增加抗缺氧耐受力。
高原环境下作业人员的配餐原则(1)为提高机体对低压和高原环境的耐受力,每日应供给充足的能量。
(2)适当增加富含铁的食物,使机体动脉血氧含量增加,提高机体在低氧分压条件下呼吸的能力。
(3)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人量,加强机体恢复平衡的能力。
(4)增加维生素的供给量。维生素B,和维生素C可参与能量转化,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可提高机体对气压变化的适应能力,维生素E可促进脂肪吸收和防止体重减轻。1
(5)适当减少食盐的摄入量,有助于预防急性高山反应。
(6)提倡多餐(每日4—5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