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硝基呋喃类药物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从1944年Dodd和Stillman 证实了硝基呋喃类化合物的抗菌作用以来, 5-硝基-2取代呋喃衍生物已发展为一类重要的抗感染药物,也将具有此类结构的药物称为硝基呋喃类药物。该类药物主要包括呋喃唑酮、呋喃妥因、呋喃西林等。由于呋喃唑酮的遗传毒性和致癌作用,2005 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已禁止其在人类和动物中使用。硝基呋喃类主要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肠道细菌感染、皮肤创伤感染以及作为食品添加剂预防家禽肠道传染病。但硝基杂环类化合物具有细胞诱变性、动物致癌毒性已引起了临床的高度重视。

常见药物1呋喃妥因1.1药物作用

为一强力抗菌剂和杀菌剂, 对泌尿系统的炎症如肾孟肾炎、肾孟炎、膀胧炎、尿道炎以及阴道炎、前列腺炎等均有疗效。呋喃妥因抗菌作用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是多重机制干预。其代谢产物黄素蛋白进入细菌内引起复杂的多重反应破坏细胞内核糖体蛋白、呼吸、丙酮酸盐代谢及其他大分子物质等, 并直接介导破坏DNA 使DNA 链断裂;通过抑制细菌体内的多种酶, 干扰细菌体内氧化还原酶系统, 主要抑制细菌的乙酰辅酶A 而阻断其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可以破坏细菌壁形成细菌内渗透压改变, 共同参与下起到杀菌和抑制细菌繁殖的作用。呋喃妥因从肠道吸收在血清及身体组织内并不能达到治疗浓度。75 %快速经肝脏代谢, 25%以原形从尿中排出, 呋喃妥因的消除半衰期为0 .5h -1h 。如果进食时服用, 其生物利用度可提高大约40%, 同时可以减少胃肠道反应。

1.2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道症状。其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与其在尿路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有限、血药浓度不高等有关。国内外许多研究报道显示呋喃妥因对MRSA 也非常敏感。澳大利亚不良反应咨询委员会(ADRAC)1978年- 2001年共收到18例呋喃妥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 其中15 例为老年妇女, 剂量为100mg/ d-400mg/d(平均250mg/ d)。出现周围神经病的用药时间从3 周- >12 个月, 至2001 年8 月仅4 例患者恢复。也有认为呋喃妥因在使用20g 以上时易发生轴索变性感觉神经病, 停药后症状可部分好转, GFR 小于12ml/ min 更易发生。当前已经有长期使用呋喃妥因治疗引起间质性肺炎而死亡的病例, 新西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已收到呋喃妥因引起急性和慢性肺不良反应的报告, 典型过敏反应发生在用药后1 周~2周, 慢性者可能发生在用药6 个月以后, 多数发生在经过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呋喃妥因治疗的老年女性。因此对长期使用呋喃妥因的患者, 应监视肺功能。 ADRAC 目前已收到576 份呋喃妥因的可疑不良反应报告, 其中有142 份(占25%)是关于它对肺脏的影响。其中46 例长期使用呋喃妥因者, 经胸部X 线检查、CT扫描、组织活检或尸检可以确定有肺纤维化或间质性肺炎。虽然早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能有效, 但是当前临床上易被忽视, 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咳嗽、超敏反应、特殊的不适时需要及时处理。呋喃妥因对大多数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腐生链球菌、肠球菌及变形杆菌有杀伤和抑制作用, 口服吸收好, 主要从小肠远端吸收, 排泄也快, 主要以原型从尿中排出, 有利于治疗尿路感染。口服100 mg 后尽管血药浓度峰值仅为1 mg/ L , 但尿中药物浓度>32 mg/ L ,可持续至少4 h。James在体外对临床分离的尿路感染病原体的最低抑菌浓度进行检测, 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