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技能概念
人们在头脑中借助于内部语言表示事物映象,以极简约的方式进行智力活动,这是智力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构思技能、运算和解题技能等。熟练的智力技能是人们顺利完成各种智力任务的重要条件。在智力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中,内部言语起着重要的作用。1
特点(1)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心智活动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知识和信息。所谓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即客观事物的特性与人脑内部的某些信号特性之间的一种标定关系(mapping),它们之间是一种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两者虽有联系,但不能等同。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属于主观观念的范畴。因此,心智活动的对象具有观念性。
(2)动作执行的内潜性。由于心智活动是对观念性对象进行的加工改造,是借助于构造机能上与机能上不同于外部语言的内部言语进行的,只能通过对其对象的变化的而判断活动的存在。因而,心智活动的执行,是在头脑内部进行的,具有内潜性。
(3)动作结构的简缩性。由于心智活动是借助内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心智动作不像操作动作那样必须将每一个动作实际做出,也不像外部言语那样必须把每个动作一一说出。鉴于内部言语是不完全的、片断的,因而心智动作成分可以合并、省略及简化。由此,心智动作具有简缩性。2
动作技能概念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动作技能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构成,通过人的外部机体运动所完成的合乎法则要求的随意行动方式,如走路、书写、跳舞、绘画等。操作技能主要借助于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过程来实现。1
形成运动技能是通过练习逐渐形成的,一般要经过以下阶段:
①认知定向阶段。即学习有关知识和原理,并对正确的动作模式形成鲜明的视觉表象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能基本完成单个动作,但呆板、不协调,不能形成连贯的系统。
②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这阶段开始掌握连贯的动作,注意力从认知转向运动,从个别动作转向动作的协调与组织。
③协调完善阶段。这阶段动作已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连贯稳定的动作系统,速度和准确性提高,紧张及多余动作消失。更重要的,这阶段意识对动作的控制减弱,达到自动化的水平,调节动作的反馈方式由视觉控制转化为动觉控制。这样,动作的完成摆脱了对视觉及整个意识的依赖,使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处理其它的信息(如一边看稿子一边打字、一边开车一边做导游),使我们能更顺利地完成更复杂的任务,也利于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灵活地运用技能。3
特点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
第三,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开展性。2
两者联系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区分不是绝对的,许多运动技能都包含有智力技能的成分,如修车、安装收音机等;在运用运动技能过程中,常有许多障碍或事故要排除、新的情况要处理,这就需要智力技能与运动技能的统一,如在交通拥挤的路上开汽车。3
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是不同的,但又有密切的联系,任何操作技能都离不开大脑的调节与控制,因而也离不开智力活动的技能。同样,智力技能的获得也离不开各种运动技能,这体现了运动技能与智力技能的统一。3
应用技能的成绩随练习的次数与时间增加而提高,主要表现为动作错误次数的减少和动作速度的增加。
练习成绩随时间提高的趋势有以下几种:
①匀速增长。先快速增长以后增长变缓,增长先慢后快等;
②较为常见的是高原现象。即在练习的中期,练习成绩的提高发生停顿,此后又继续提高,不少技能形成都表现为初期成绩迅速提高、逐渐停顿、再提高、再停顿等一系列波浪前进的过程;
③高原现象同练习中的疲劳有关,而更可能因为技能的进一步提高,要求旧有技能结构发生改变,这些都是培养技能时应注意的。
有效的练习应遵遁学习规律,如确立明确详细的练习目标、给予充分和及时的反馈、适当分散练习时间以防疲劳、注意遁序渐进等,并根据动作特点决定是采取分解练习还是整体练习。练习还应同原理的掌握、示范动作的表象的建立相结合。3
学前阶段是各种能力开始形成的阶段,一般还难以形成专门的技能,当然,一些早慧的儿童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可能会在个别方面表现出色。有的幼儿通过艰苦的练习,也可能形成一技之长,如书法、绘画、弹琴等,但这是较少的。一般地,在学前阶段,应全面增长儿童的知识,发展幼儿的能力,为以后入小学做好准备,反对过早地定向培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