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论概述
解释人和动物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因素的各种学说。
主要有两大体系:
(1) 刺激-反应理论。其典型代表是行为主义,它继承了英国联想心理学派的思想,以洛克的经验论为哲学基础。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建立或习惯的形成,认为学习是自发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
(2) 各家又有其独特学说。如桑代克的联结主义、赫尔的系统行为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和格思里的接近条件作用等学习观。认知理论来源于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以唯理论为哲学基础。认为学习是一种组织作用,是对情境的认知、顿悟和理解,是知觉的再构造或认知结构的变化。主要有格式塔学习理论、勒温的场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如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论等。
两派争论主要发生于学习理论发展的中期,主要围绕学到的是“联结”还是认知结构,学习过程是试误还是顿悟展开。两派有逐渐接近的趋势。如托尔曼的符号学习论、加涅的累积学习说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均对联结论与认知论兼收并蓄。当前,受认知心理学的强烈影响,以信息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成为研究热点。
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兴起且影响日增。主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提出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重视教人胜过教书;强调发挥学习者的内在潜能,突出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学习如何进行学习。又出现两大学习理论体系与人本主义整合迹象。2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中心主张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凯利等。这些心理学家反对把对白鼠、鸽子、猫和猴子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人类学习,主张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健康的人”;生长与发展是人的本能;人具有主动地、创造性地做出选择的权利;人的本性中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在1962年成立,成立之后的第一任主席布淘金,在其所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挑战》一书中,宣示了以下六点中心主张:
(1)对人性的了解与研究,不能靠对动物研究的结果来推论。根据动物研究所得资料来解释人性,无异于忽视了人类的经验及其心理上异于动物的事实。
(2)对心理学研究主题的选择,必须以符合人类生存意义为原则。心理学的研究,绝不能为了方法或量计结果的方便, 而盲目采用实验室研究法。心理学上很多重要问题,只因不适用于采行实验法而遭到忽略。
(3)研究人类的行为,单凭对外显行为的观察是不够的;必须了解其内在的心理历程,必须注意其主观经验。对外显行为的观察研究,并非毫无价值,而是不能只靠观察法研究所有问题。
(4)所谓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二者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彼此连续的,甚至有部分是重叠互补的。如在研究上将二者强行分开,势将对于二者的发展,均有伤害。
(5)从事心理学研究者,在分析处理研究资料时,必须考虑到受试者个别差异的问题研究。以统计学上的平均值来代表团体的心理特征,难免对结果误解;见林不见树的做法,对典型受试者(接受平均值)之外的受试者之心理特征,将无从知晓。
(6) 心理学的研究,除消极地解决人类的问题之外,应更积极地充实人类的生活,谋求人类的福祉。3
主要教学观点建立在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其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以人性为本位的教学目的观
人本主义认为,人性本质是善的;人所表现的任何行为不是由外在刺激引起或决定的,而是发自内在、出于当事人自己的情感与意愿所做出的自主性与综合性的选择;人的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马斯洛指出学习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潜能;学习要在满足人最基本的需要的基础上,强调学习者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人的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化的过程是完全统一的。因而,许多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个体性,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其潜能。人本主义者强调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内容,创设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的心理氛围,保证学生在充满满足感、安全感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安排的合适的学习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的价值、意义,使学习者成为充分发展的人。
(二) 彰显主体的教学过程观
人本主义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人本主义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人本主义力图证明,外部的学习要求与每个人具有的生长趋势是一致的,学习可以带来即时的娱乐,并成为兴奋的源泉,而不是作为与别人竞争或保证一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和工具。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建立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个人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的材料,激发学生从自我的倾向性中产生学习倾向,培养学生自发、自觉的学习习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意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