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侵犯挫折
挫折—侵犯理论(frustration-aggression theory)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多拉德于1939年提出的理论。多拉德认为“侵犯行为总是挫折的结果”以及“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行为”。侵犯性随挫折强度的增强而升高。
挫折(frustration)被多拉德和同事定义为“对行为后果的阻碍,也可解释为”当我们想得到什么东西却得不到时,我们就会遭受挫折”。戴维兹(Davitz,1952)的研究给出一个极好的例子。他给孩子们一些棒棒糖,并给他们看了一部非常有趣的电影。在剧情达到高潮之前,他把棒棒糖拿走了,并把孩子送出放映室,孩子们受到了挫折。但挫折到底是指实验者拿走孩子棒棒糖并把孩子带出实验室者一行为,还是指孩子们被这些行为所引起的感受。多拉德和其同事把挫折看做整个过程。1
此理论假设挫折感越大,引发的侵犯行为越强。哈里斯(Harris,1974)的研究支持这一假设。他让一名实验助手插队,插到第二个人或者第十二个人前面。观察表明,第二个人对插队者的反应比第十二个人更具有侵犯性(言语攻击)。这可能是由于第二个人比第十二个人能更快达成目标,所以体验到更多挫折感。1
我们的自我意识会影响到我们对挫折的反应。调查者发现高自尊但自尊水平不稳定的人更容易发怒,更容易表现出敌意(Kernis,Gannenmann&Barday,1989)。这种人常常是为了维护自我形象而处于防卫状态,把小挫折也看做是对自尊的严重威胁。1
侵犯根据多拉德和同事提出的理论,侵犯(aggression)是一种目的在于“对指向的个体造成伤害”的行为。侵犯可以是身体上或言语上的。
“替代性侵犯”。研究者发现,人们由于担心遭到攻击对象或他人的报复,因而并不总表现出侵犯性。多拉德和其同事认为虽然挫折会引发侵犯行为,但如果个体可以预见到随之而来的惩罚,那么侵犯行为可能会被抑制。根据挫折-侵犯理论,“由挫折引起的、最激烈的反应是直接攻击个体所认定的挫折来源,但如果个体无法找到挫折元,或害怕攻击挫折源后遭受惩罚,那么个体就会转向其他目标。1
挫折-侵犯理论探讨了由挫折引起的不同侵犯类型。多拉德等人认为,如果受挫后不表现出侵犯行为,受挫者就会留下受挫的残留能量(Residue),并处于侵犯的准备状态。任何没有诱发侵犯的挫折都会使残留能量增加。最终这些残留能量升至某一高度,再有任何增量都会引发非常强烈的侵犯行为。1
减少受挫后侵犯行为驱力的两种途径一是消除挫折感,消除侵犯动机实验助手使别是在任务中失败的实验就是一个极好例子。当助手道歉并撤销测验结果时,被试的愤怒和侵犯性减弱。当信任感丧失后,道歉和撤销消极后果是重建信任的必要步骤。
二是允许个体做出侵犯行为。精神宣泄假说(catharsis)适用于侵犯行为出现后减少再次侵犯动机的情况。挫折-侵犯理论认为,做出侵犯后,再次侵犯的驱力会减少,就像打开气球口放出一些空气以使气球免于爆炸一样。精神宣泄假说认为侵犯行为有两个作用。首先,侵犯行为会减少个体的唤醒状态;其次,由于唤醒水平的降低,个体在短期内不会做出侵犯行为。之后侵犯行为的减少是因为唤醒水平的降低,而非出于惧怕惩罚或报复。
挫折—侵犯理论的应用和拓展特德·古尔(Ted Gurr,1970),把“相对剥夺”定义为“一种知觉的价值期望与价值获得间的差异”。他认为,粗略来说,“相对剥夺”和“挫折”含义相当。古尔描述了一些有关政治暴力成因的模型,相对剥夺正是这些模型的关键概念。古尔理论有三种模式。(如右图)1
减缩剥夺(decremental deprivation)指人们认为自己应得到的没有得到。他们由于过去经验而体验到剥夺感。许多情况会导致剥夺:经济的萧条、外国强加的控制、特殊人群(如科技时代下的非技术劳工)就业机会的减少。1
意向剥夺(aspirational deprivation)。这种情况下人们没有失去感,但是他们对于无法实现新的、更强烈的期望感到恼火。他/她们的期望有三种形式。一是对数量有限的某种东西的渴望增强;人们还可能追求他们之前从未有过的某种新价值;第三种则是人们可能关注那些之前很少见过的东西。1
累进剥夺(progressive deprivation)或叫J——曲线学说。它是戴卫斯提出的一种钙化的解释模型。J——曲线学说预测,当长时间经济、社会稳定的发展之后突然出现短时间的急剧倒退时,革命就很可能出现。长时间爱你一定程度的、在生活条件上的稳定改善使人们产生了继续改善的期望。1
侵犯线索(aggression cues)一位研究者认为,当环境出现促进侵犯的线索时,那么人们受到挫折后就会出现侵犯。一个常见的侵犯线索时武器,如一支枪或一把刀。根据伯克维茨(Berkowitz,1965)的观点,武器的出现可能会引发侵犯。为证明侵犯线索在诱发侵犯时所起的作用,伯克维茨及其同事做了大量关于武器效应的研究。他们推断,某些如盗抢之类的武器可能是诱发侵犯的线索,因此武器的程序I安应该能引发愤怒的人做出侵犯行为。在一项研究中,伯克维茨也做了相关实验。1
此研究后遭到批评,一些研究者认为,被试可能猜测这种条件下的要求特征,并对此做相应反应。武器条件下的被试可能并不将武器的出现看做伯克维茨所说的引发侵犯的线索,而是把它看做是来自实验者的线索,它表明可以做出侵犯,或者实验者想让被试在这种条件下做出侵犯,后人们又大量重复这一研究,有成功有失败,如今,武器所起的作用仍存在争议。1
在较近的研究中,伯克维茨(1989,1994)拓展了他的理论。他认为不仅仅是挫折或愤怒,任何的负面情绪都能引发犯罪。侵犯线索不是侵犯出现的必要条件爱年,但是一旦人们感到愤怒或是沮丧,它们都能增加侵犯的强度。愤怒的个体可能更注意到侵犯性的线索。综上所述,侵犯线索的出现可能会增加个体因愤怒而做出的侵犯行为的可能,但在没有线索时,侵犯行为也可能出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