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超高温杀菌乳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发展历史

曾经,人们饮用纯天然的生鲜乳,这是获取牛奶营养物质最直接、便捷的方式。但由于生鲜乳未经任何除菌处理,可能含有潜在的病原微生物。据报道,1938年之前,在美国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有25%是源于人们直接饮用生鲜乳。随着除菌工艺(主要是热加工)的应用,这一数值现已降低至1%以下。由于在奶牛养殖、挤乳等整个生产环节中,生鲜乳不可避免地会被内源或外源因素污染,所以热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够消除许多潜在的风险,切实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

巴氏杀菌技术是由法国人路易·巴斯德所创,最开始被应用在酒制造工艺上,后经不断改进完善,也用于其它诸多食品加工领域。世界上第1台牛奶巴氏杀菌器于1893年问世,1920年,我国从美国引进巴氏杀菌器,开始巴氏杀菌乳的生产。病原菌本身不耐热,所有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温度范围内(60~80 ℃)处理一定时间即可被杀灭;而尚存的一些中性耐热菌(如乳微杆菌)及其芽孢,在可控范围内对人体并没有危害。

由于巴氏杀菌不能做到完全除菌(巴氏杀菌乳的菌落总数上限一般为3×104 CFU/mL),所以巴氏杀菌乳的贮藏温度需在4 ℃左右,保质期一般只有5~8天。为了克服货架期短、不能常温保存、运输携带不便等问题,超高温灭菌乳应运而生。该热处理工艺采用瞬时超高温方法,几乎可以杀灭生鲜乳中的所有微生物及其芽孢,从而达到“无菌”级别(超高温灭菌乳的菌落总数≤10 CFU/mL)。因此,超高温灭菌乳的保质期可以延长至1~6个月。巴氏杀菌和超高温灭菌工艺细则见表1。

表1 巴氏杀菌和超高温灭菌工艺对比1

|| ||

营养对比主要营养素差异表2列举了牛奶中主要营养物质在热加工后的变化情况。可见,相比于UHT工艺,巴氏杀菌对牛奶的营养活性破坏较小,除少数特别热敏感的物质外,巴氏杀菌乳保留了生鲜乳的大部分原有成分,可以称之为“鲜牛奶”。而UHT奶则较高程度地破坏了许多热敏感指标(有些物质已几乎完全损失或变性),只能称为“纯牛奶”。

尽管UHT乳的常温储存时间较长,但在超高温过程中破坏细菌或体细胞所释放出的耐热型蛋白酶、脂肪酶在完成加热后仍具有一定活力,可继续分解蛋白质和脂肪,造成牛奶品质的缓慢下降。因此,在保质期内储存时间越长的UHT乳,虽然卫生安全,却基本无新鲜可言。另外,在热加工时,牛奶中蛋白质(β-乳球蛋白、酪蛋白等)的赖氨酸残基会与乳糖的羰基发生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进而生成一系列使牛奶“褐变”的副产物。这不但影响了牛奶的外观,而且会降低乳蛋白、氨基酸的生物学价值,部分物质(如糠氨酸)还可能对人体有潜在的危害。

表2 巴氏杀菌乳和UHT 乳主要营养成分对比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