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指归》,6卷。清代戈颂平撰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戈氏逐条注释《伤寒论》,首页列“表里阴阳六经图说”,作者认为六经病解有十二时辰为据并非妄言。强调《伤寒杂病论》一书为医书之首要,故特设读法一节,并录部分医家序言。全书按六经顺序分为6卷,依次阐述所论病证之病因、病机、治法及方药。全书注释以论理为主,书稿附有小字眉批。
成书背景戈氏少习儒,后家人相继殁于急症,遂专心钻研仲景著作,撰成本书。
流传版本《伤寒指归》的版本流传较少,目前有三个版本,一为稿本,二为钞本,三为旧钞本。2008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影印本。
作者简介戈颂平,字直哉,江苏泰州人。清末医家。早年攻读四书五经,精求格物致知之理。咸丰乙卯年,其父身染伤寒,不治而终,《伤寒指归·自序》述“昆仲二人痛不知医,搜诸家医书读之数载,未得门径。”其后数年,戈氏子女殇于痉病及痘证者共五人。同治五年,戈氏兄长患咯血病,不治而亡。同年,戈氏母亦因病亡故,最终竟不知所患何病。
亲人相继病故,使戈氏下决心穷尽医理。然而阅读《伤寒论》诸家注本,所云者莫衷一是。遂废寝忘食,彻夜攻读仲景书逾五年久,竟无头绪。
戈氏治学本于儒门,于诸家注本求之不得,便立身于《大学》“致知在格物”之理,将仲景书“逐字逐句,推理穷源”。凡历十五载,终成一家之言。《伤寒指归·自序》述曰:“解《伤寒》《金匮》二十余年,易十三稿。”其精诚所至,时人多不能及。
戈氏著书同时,还亲身临证,先以自身试验,确认疗效后再应用于他人,多获良效。然因其说卓尔不群,制方法度奇古,世所未见,故颇为时医所讥谤。《自序》中尝叹曰:“余患病用仲景之法,亲试之,屡试屡效,乃敢与人服之。而人因有以‘大胆’讥吾者,有以‘大胆’毁吾者,而余即乐为大胆。遵经方制度,行之至今,百鲜一失。”
戈氏以医术济世,渐而声名鹊起,于海陵当地有“神医”之谓,其经方运用信手拈来、臻于化境。时人陆元鼎为《伤寒指归》所撰序言中提及一则戈氏医案,其诊治功力亦能得见一斑:“儿妇妊而病,群医束手,客或荐君。及延诊视,君曰:‘是妇胸腹皆酸水,胎损将堕,药不及进矣。’俄而妇胎下,大吐酸水,暴厥不知人。君复诊之,曰:‘孤阳上越耳。’投以药,药尽而安。”如果说处方下药入口即安尚且算不上“神医”,那么其洞见症结,则虽扁鹊、仓公亲临亦能无愧色矣。
戈氏医著,现存的有4种,分别为:《黄帝内经素问指归》九卷、《神农本草经指归》五卷、《伤寒指归》十卷、《金匮指归》十卷。戈氏其人其著,对海陵当地医学影响甚深。据民国二十年《泰县志》记载:“自戈氏书出,本邑医学浸有复古之意。”然其论现已鲜有问津者,实为憾事。
内容简介戈氏在《伤寒指归》中描述了人体六经结构,其理论本于《黄帝内经素问》之理。人体阴阳有“开阖枢”运动,而阴阳“开阖枢”运动中所产生的6种病理状态,就是伤寒六经病。其运行演变规律,即为仲景《伤寒论》之结构。
戈氏所述“开阖枢”,是立足于人体气机升降运动基础上的。中医认为人体气机运动存在着一种升降模式,如同一个左升右降的圆,周而复始,民国医家彭子益称其为“圆运动”。如果用十二地支来划分这个圆,则其最低点为子,其象至阴;最高点为午,其象至阳。若以子午连线划分此圆,则左升道路称为半表,右降道路称为半里。阳气从子左开,升至午,为行半表也;从午右阖,降至子,为行半里也。故戈氏论曰:“开阖枢,谓阴阳交易,环抱表里。阴得阳则从子辰枢开半表;阳得阴则从午辰枢阖半里。”此一阳大气开合流转,造化不穷。
阴阳“开阖枢”之升降运动流转通利,则人不病;如果此运动受外感六淫及七情内伤等因素干扰,则易致阴阳开阖太过或不及,因其状态各有不同,遂能演化为六经诸病。其论曰:“如阳气先阴开于子辰,阳失阴固,则浮半表,曰太阳病。阳得阴则明,得阴则阖,阳失阴则不明不阖,曰阳明病。阳得阴,则枢转半里利;阳失阴,则枢转半里滞,曰少阳病。阴得阳则开,阴失阳开,曰太阴病。阴得阳开,则枢转半表利,阴失阳开,则枢转半表滞,曰少阴病。阴得阳则开,阳得阴则阖,阴失阳开,其阴则阖而不开,谓厥阴病。”如此说,六经者,实一经也,虽变化万端,却皆以阴阳升降之理而贯终始,此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六经之中,总以太阴、太阳主开,厥阴、阳明主阖,少阴、少阳主枢。病之在阴在阳,亦当视阳之太过、不及以为权衡。
自古以来,试图解开伤寒六经实质者不乏其人,然而能将六经剖析得如此透彻,且叙述得简洁明了者,实凤毛麟角。戈氏虽寥寥数语,而六经之旨备焉。
《伤寒指归》全书逐条分析注释了《伤寒论》条文及遣方用药,理论精当。现举其一二,以见一斑。
《伤寒论》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戈氏注曰:“风,阳气也。阳得太阴,阴气外固,其阳不浮;阴得太阳,阳气内强,其阴不弱。太阳阳气先阴开子,未得地之阴和,天之阴固,其阳气得浮半表下。”
戈氏首先叙述生理,认为人体必阴外固而阳内强,如此才能阳不浮而阴不弱。之后描述病理:“阳气浮半表下,半表半里上经道之阴不温。”经道不温则恶风寒,阳浮则发热。“鼻鸣干呕”之句,戈氏注曰:“鼻应天气,主清降;胃应地气,主温柔。阳气浮半表下,阴液出毛窍,其阳不来复半表上,向午内阖。地气不温升,天气不清降。肺金失温,则鼻窍之气不利而鸣,胃土之气不润而干呕。”当以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其方药机理,戈氏阐述如下:“桂枝辛温,温表里经道之阴。芍药苦平,疏泄表里土气。甘草甘平,培在上土味。生姜辛温,化气横行,开表里络道之阴。大枣十二枚,象地支十二数,取味厚汁浓,助土不足之液,合辛温气味,化其阴气,环绕周身。右五味,象土之中数;以水七升,象阳数得阴,来复于七。微火煮,象阴阳气液和缓土中。取三升,象三阳阳数,来复半表上,回还半里下。适寒温,服一升,象一阳阳气开子,寒暖之气,适其时也。”
戈氏注解方义,不但精求本草,且使之与其表里之论相统一,读者一目了然。于方药煎煮之法,更能详究内理,诚发前人所未发也。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戈氏注曰:“太阳开,病一阳阳气外浮,至午时阳不内阖而失常。阴得阳则生,阳阖失常,半里阴液不足以回环半表下,前往丑寅。……半里下液少,半表上阳无阴和,柴胡证因在,先与小柴胡汤益半表上阴液,固阳阖午以生阴。”戈氏认为,当阳气开之太过,阴不得阳之气化,阳不得阴之荣和,当以小柴胡汤和解。其中柴胡固阳转运枢机;黄芩坚半表上之阴,固阳气从午内阖;半夏降半里上水逆气结;生姜化气横行,疏泄左右土气;人参、甘草、大枣补半表上土味阴之不足。故小柴胡汤拨转左枢,固阳气从午右阖来复于子,顺收藏之令也。
又曰:“呕,吐也;心下,脾土也;急,迫也。阴得阳则运,半里下脾土阴液,失阳气转运,外开半表。迫半里上,从口呕吐不止。曰,呕不止,心下急。下之指半里下阴液也。愈,进也。阳气郁蒸半表上,幽微处阴液不转运半表上,其阳失阴和而烦,与大柴胡汤疏泄半里土气,运半里下阴液前进半表,和阳气阖午,向幽昧处去藏于卯,曰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戈氏认为大柴胡汤能拨转右枢,固阳气从子左开,来复于午,顺生长之令。枳实气香,能化土中浊阴,形圆,能运转土气升降;芍药疏泄土气;大黄疏土之实也。
《伤寒论》原文:“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戈氏注曰:“阳明半表上、半里下阴液无阳气转运左舒,下降也。不下,谓半表上阳气无阴和之右降而烦。阳土化燥,可与调胃承气汤。咸、苦、甘味化在上之燥,固阳气阖午,使阴液阳气和于表里。”阳无阴和,化燥而不得右降,是阳明病的总体病机。大黄之“大”谓天地之大阴,“黄”秉地之正色,气味苦寒能固天之金气阖阳右降。芒硝咸寒,秉水阴之精气,化大地之燥坚。甘草极甘,培大地之土味。
对于阳明攻下法的认识,戈氏认为其与温阳法一样皆是为了保护生气运转,只是由于阴阳气化运动之别而方法不同。在对经方的解构上亦十分强调人身生气的作用,这与其他医家观点多有不同。其曰:“人之躯壳象地,百脉象地之百川。百川中阴液升降,应太阳阳气环抱八方。若天之太阳阳开气浮,大地阴液不左行,其阴坚结地之半里下。阳不内固,其阴不温、不枢、不生,百川之流郁竭。人身象乎天地,太阳阳开气浮,躯壳中阴液不左行,其阴坚结半里下;阳不内固,其阴不温、不疏、不生,百脉之流亦竭。取大承气汤寒固浮外之阳,温疏己土阴坚,阳内固,土气疏,阴阳气液自不失表里生生气化之机。”
三阳为病总而论之,皆由阳失于阴也,阳不得阴,犹如火不得水,不能生万物。太阳为病,阳失阴固,浮于半表,失开之用。阳明为病,阳失阴阖之用。少阳为病,阳失阴枢。
《伤寒论》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戈氏论曰:“始太阳开,病阳气浮半表下,以意会之,回还半里下阴液前往半表,以和其阳。曰,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半里下阴液不和阳气前往半表,来复半里,太阴土气不疏,主桂枝汤温半里上之阴,加芍药疏泄土气,半里上阴温土疏,阳气来复,曰,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半表也;实,不通也。半表下阳气不来复半里上,太阴土气板实不通而通者,主桂枝汤,温半里上之阴,加大黄,疏泄半里下土实。半里上阴温,半里下土疏不实,曰,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阳病本为阳失阴开之用,今医者反以攻下之法,使阴阖之太过。此时当达阳开之用,为太阴病。桂枝汤亦谓之“阳旦汤”,《辅行诀》曰:“阳旦者,升阳之方。”因此以桂枝汤为主升阳,又取芍药、大黄,疏通土之坚固。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戈氏论曰:“少阴枢,病始开之阳,得无阴土之液相和,阳气反扬半表发热。脉中重浊之阴,不能循枢濡润至表,以和其阳。……人身阴阳,象天地阴阳,依附子时而开。与天地阴阳之气相违,阳开阴不开,阳无阴和,反扬半表发热,脉中重浊之阴,不有阳举。主附子,大辛大温,举在下重浊之阴,循经道来复半表。……阳气外扬半表,肌土腠理中系络之阴内塞,以麻黄中空苦温气味,开肌土腠理系络之阴。……以细辛之辛,无微不入,入幽微处起水土阴精,濡润肌表。”
此证缘阳不得阴和,而阴重浊于里,故用附子升脉气,麻黄舒阴之重,细辛起水土之阴精以濡润表阳。
《伤寒论》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戈氏论曰:“寒,冷也;细,微也。阳气短半里下,不顺接半表上,表里脉道阳微,四肢不温。曰,手足厥寒,脉细。绝,续也;当,主也;归,藏也。欲续其阳者,主藏阳气于卯,毋使四时气逆,曰,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当归气味苦温,汁浓,苦能降阳气至半里下,温能升阴液至半表上。桂枝辛温,温表里经道之阴;芍药苦平,疏泄表里土气;细辛辛温,温通表里脉络中幽微处水气;通草辛平,藤蔓空通,能通关节中气滞。阳能生阴,阳不藏卯,半里下阴土液少,以大枣、甘草味厚气浓,培在下不足之阴,和内藏之阳。”
又曰:‘吴茱萸威烈之气,开阴土浊阴;生姜辛温,化气横行,疏泄表里土气。”
厥阴为病,在于气机表里之不相顺接,当归以行归藏之令,桂枝、木通开破关节以使一气周流,而以甘草、大枣补血气之不殆。
通过上述内容,可窥得戈氏伤寒学术之一斑。
影响评价戈氏治学不尚经验,凡所涉猎必先明其理而后致用。其深谙《黄帝内经素问》《神农本草经》而后致力经方,为众多伤寒注家所不及。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马明越 - 讲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