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临界热通量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介

当热流密度达到由核态沸腾转变为膜态沸腾所对应的值时,加热表面上的气泡很多,以致使很多气泡连成一片,覆盖了部分加热面。由于气膜的传热系数低,加热面的温度会很快升高,而使加热面烧毁。这一临界对应点上的热流密度即临界热通量,又称为沸腾临界点或临界热流密度CHF(Critical Heat Flux)。

临界热通量常用符号“qcr” 表示,单位为“W/m2”。其值不仅取决于液体的物理性质,而且还受沸腾压力和加热表面情况等因素的较大影响,常需通过专门的试验确定。对于水在大气压力下所发生的大容器饱和沸腾而言,qcr的值大致为 (1.5~3)×106(W/m2)。热流密度q一旦超过了临界热流密度,对流换热热阻就会随之迅速增大,而加热面壁温则急剧升高,甚至有可能超过金属材料的熔点而造成“烧毁” 设备的严重后果。因此,在锅炉水冷壁、蒸汽发生器、沸水(反应)堆等热力设备的设计和运行中,必须对热负荷严加控制,使之总是小于临界热流密度,或在可能发生膜态沸腾的某些加热部位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如在相关受热面外侧涂上一层低导热性能的粗糙覆盖材料等),以确保加热面能在泡核沸腾的条件下安全可靠地工作。3

类型在对流沸腾中,主要有两种类型的临界热流密度:偏离核态沸腾和干涸。在压水堆核动力装置稳态热工设计中,通常只遇到过冷沸腾和低含汽量的饱和沸腾,因此偏离核态沸腾热流密度尤其重要。

偏离核态沸腾机理模型主要包括三种类型:(a)当发热元件壁面上形成一大蒸汽泡时,其底部薄层液膜不断蒸发,形成干斑,导致发热元件壁面传热恶化;(b)当发热元件壁面上的汽泡层增厚到足以阻碍液体润湿壁面时,蒸汽将无法逸出而形成汽壳,堵塞了液体流道,导致发热元件壁面发生过热;(c)在高热流密度下,汽块与发热元件壁面之间的液膜蒸发速度大于液体润湿壁面速度时,导致发热元件壁面异常过热而干涸。由于临界热流密度机理及其现象太复杂,通常采用试验研究的方法,得到临界热流密度关系式。根据临界热流密度试验目的及其内容,按相似准则要求设计试验段,研究系统压力、质量流速、临界点含汽量、结构参数等因素对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4

临界判断在临界热流密度试验过程中,临界判断一般采用加热元件壁温判断,其判据有两条:一是加热元件壁温跃升速率达到或超过某一定值;二是加热元件壁温达到或超过最高温度限值。临界热流密度试验数据分析要求给出95%的置信度上,至少95%的概率不发生临界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比。

对均匀加热试验段,一般采用局部平均参数法处理临界热流密度试验数据;对非均匀加热试验段,一般采用子通道分析法处理临界热流密度试验数据。在核动力装置安全评审中,临界热流密度是重要的限制性热工水力参数,它的大小直接影响核动力装置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通过优化燃料组件结构,提高临界热流密度,使反应堆系统产生最大的热功率,从而在保证核动力装置工程设计安全可靠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