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平直河河道特征
平直河流弯曲度小,弯曲指数小于1.5,通常仅出现于大型河流的某一段的较短的距离内,或属于小型河流。河道内凹岸为冲坑,沿此发生侵蚀作用,凸岸因加积作用形成沙坝,从而可产生侧向迁移而逐渐向曲流河发展。
曲流河河道特征曲流河为单河道,其弯曲指数大于1.5,河道较稳定,宽深比低,一般小于40。河水侧向侵蚀作用使河床向凹岸发生迁移,侧向加积作用在凸岸形成点沙坝沉积。由于河道不断弯曲,常发生河道截弯取直作用,形成牛轭湖和泛滥平原沉积。
辫状河河道特征辫状河为多河道,河道宽而浅,弯曲度小,其宽深比值大于40,弯曲指数小于1.5,河道沙坝(心滩)发育。河流坡度大,河道不稳定,迁移迅速。辫状河流经常改道,河道沙坝位置不固定。
网状河河道特征网状河具有高弯度、多河道的特征,河道窄而深,顺流向下呈网结状的河流。河道沉积物多以悬浮负载方式搬运,沉积厚度与河道宽度成比例变化。
通常平直河与网状河沉积以稳定垂向加积为主,成因砂体类型比较简单,河道砂体是主要的类型;辫状河虽为多河道沉积,但由于河道宽而浅且稳定性差,迁移迅速,多以大范围的心滩沉积为特征,废弃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泛滥平原沉积不发育2。
河道砂体形态不同的河流类型所形成的河道砂岩体有着不同的形态。河流砂岩体可以表现为一条古河道的沉积,也可以包含若干条河道一条叠置一条的全部沉积作用,从而形成砂岩复合体。根据河流砂岩体主体的宽与高之比,可以把河流砂岩体分为带状砂岩体(宽高比小于15)和席状砂岩体(宽高比大于15)。带状砂岩体代表顺直到微弯曲的挖掘性河流的沉积,而席状砂岩体为河流侧向迁移或席状泛滥的产物。粗粒辫状河沉积体系就往往会形成席状砂岩体3。
带状砂岩体可划分为单体和复体。单体或单层带状砂岩体内部没有冲刷面,而复合带状砂岩体具有多层的几何特征。
席状砂岩体也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单一席状砂岩体和复合席状砂岩体。复合席状砂岩体,往往是由2个或2个以上的席状体相互叠置而成,内部具有冲刷面。
地震响应特征河道砂岩体地震勘探主要是通过横切河道的地震剖面上河道砂岩体的反射形态、反射结构及振幅变化来判断的。同时,当通过钻井资料发现古河道沉积时,可以用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在地震剖面追踪古河道延伸方向,圈出古河道分布范围,并确定其形态。
一般来讲,在横切河道的地震剖面,古河道沉积反映为单透镜状体,其顶面平直,底面下凹;河床两侧一般不对称,一边陡,一边缓。由于河道内部充填沉积物成份比较单一,很难形成明显的波阻抗界面,所以河道内部反射一般是不连续的、零星的或空白的反射。也有河道内部表现为短反射段或扭曲短反射段。
河道砂岩体顶部的反射可分为两种情况:(1)当河道砂岩体顶部为泥或页岩覆盖时,有明显的波阻抗界面,在河道砂岩体顶部形成连续性好的强振幅反射: (2)当河道砂岩与覆盖其上的泥岩或页岩是渐变过渡关系时,在河道砂岩体顶部形成连续性的差的弱振幅反射。
河道砂体识别对于河道砂体的识别主要是从地震、露头、现代沉积和钻井的角度进行分析4。(1)地震角度分析主要有高精度3D地震、波阻抗反演、井数据约束波阻抗反演、基本属性切片和可视化技术储集体等研究为基本的手段。(2)露头实测法:在露头上,单河道砂体横切面呈顶平底凸或顶底皆凸的透镜状,可以看到其横向尖灭现象。(3)岩性对比法:野外露头观察表明,在大致垂直河道的剖面上,岩石类型不同的砂体,通常不属于同一条河道。在垂直水流方向上,同一条单河道内沉积的岩石类型是相同的,如果岩石类型不同,则肯定属于不同的单河道沉积。(4)电性对比法:主要是根据电测曲线的幅度和形态进行分析判断。电性是岩性的反映,岩性相同,电性(电测曲线幅度和形态)通常相同;岩性不同,电性特征通常也不同。因此,两口井中,如果砂体的电性特征不同,则属于不同的单河道。要对比为同一单河道,电性特征必须相同。
研究意义河道砂体具有一定的孔隙度、渗透率等较好的物性特征,是构成油气储集的良好场所。如果古河流砂体接近油源,可成为油气的储层。由于河流砂体岩性变化快,其内部储油物性的非均质性较为明显。垂向上以河流沉积旋回下部河床亚相中的边滩或心滩砂岩储油物性最好,向上逐渐变差;横向上透镜体中部储油物性较好,向两侧变差。
随着油气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在我国的许多盆地中都找到了一些以河道砂岩体岩性圈闭为主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并获得了工业性油流,因此,对于河道砂体的研究,将会对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