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性别角色认同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性别角色认同指获得真正的性别角色,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并发展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征即所谓的男子气和女子气。即个体认同所属文化中性别刻板印象的程度。

概念性别角色认同主要指的是对社会性别角色的认同,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并发展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征,就是所谓的男子气和女子气。1

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理论心理分析理论心理分析理论为男女两性的性别认同设立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其中男性生殖器的优越和重要性是一个关键性的假设。男性因恐惧被阉割而放弃恋母之情与父亲认同并将社会的准则融为自己个性的一部分。而女性则因为没有阴茎而自卑把希望寄托于父亲身上。当其愿望最终不能实现时又转而认同母亲。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通过“认同”的概念解释了性别角色定型的现象。他们认为,认同是一种特殊的模仿,指儿童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和直接的奖励,就把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视为被模仿者,同时复制他或她的完整的行为模式。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儿童的性别概念而非行为。科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是孩子性别学习的基本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孩子从他们的所见所闻中形成了性别刻板概念。当他们获得了性别一致性时,他们的性别的信念就固定了下来并且不可逆转。他们积极地评价自己的性别认同并且表现出与性别概念相一致的行为。

性别基模理论性别基模理论是对性别发展和差异的解释理论。其假设是儿童和成人都有关于性别的基模,这些基模直接影响行为和思维。贝姆指出,性别基模是信息的重要组织者。性别基模使个体搜索与基模一致的信息,而与基模不一致的信息则被忽视或转化。性别基模形成后,儿童就被期望按照与传统性别角色相一致的行为行事。

社会结构假说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受到家庭结构和家长性别的影响。在男孩儿和女孩儿的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父亲比母亲所起的作用更重要。男孩儿和女孩儿在婴儿时都体验到来自母亲的母性角色,形成了对母性角色的最初认同。而父亲角色包括给予儿童有关外面世界的规范和期待。 上述理论虽然存在很大差异,但其共同点在于都认为儿童可以通过由社会提供观察学习的榜样(如父母、其他成人与儿童等) 和直接指导(如强化与惩罚) 这两种途径来完成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

影响性别角色认同形成的因素国内外学者关于影响性别角色认同的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因素性别染色体决定了个体发育的性生物机理,而性激素的差异则影响性别之间或同一性别内部的社会行为差异。一般认为,胎儿期和青春期是有机体对性激素做出反应的关键期。在胎儿期,激素构建了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心理和生物倾向;到了青春期,激素分泌的增多激活了这种预先决定的倾向。

社会因素当代性别研究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影响性别角色认同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

(1)家庭的影响。在家庭中,一方面通过父母提出期望,使子女把这些期望同化成自己的性别角色刻板观念;另一方面父母的态度和性别角色刻板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性别角色观念。

(2)大众媒介的影响。书刊、电视、电影、广播等媒介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Kortenhaus Carole等人的研究表明,在1940年到1980年期间美国出版的儿童读物中,尽管男孩儿和女孩儿出现的频率趋于相等,但女孩儿多是从事工具性的活动,是被动的,是依赖他人的。

(3)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研究表明,教师的性别观念决定其对学生的性别期待,自然也决定其对学生性别差异方面的指导。男孩子的跨性别行为会受到教师的批评,而女孩子则较少受到批评。

(4)同龄人团体的影响。10岁左右的儿童便有按性别划分群体的明显倾向,父母为促进儿童的性别认同,也鼓励孩子加入以性别区分的同龄人团体。而个体进入青少年期后同龄人的影响将超过家庭的影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