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降雨量低的地区实行旱地耕作制。这类地区通常称为旱地、干旱地或边际农业地区(即水分不足以生长一季作物的地区)。干旱地区耕作的目标是保持水土。农民用各种方法来蓄积和保持水分,防止田地被风吹蚀。
旱地管理和湿润地区的管理大不一样。例如,松土对湿润地区来说是有益的,而对干旱地区则有加重风蚀的危险。在地面造成一个吸收水分的细土层的这种古老方法,在干旱地区已经不再采用了。同样,在湿润地区常将有机物翻到地里以改善土壤耕性,但在干旱地区,这类物质只会消耗作物所需要的水分。取代这些作法,干旱地区的农民可采用带状耕种、等高耕种、浅穴蓄水、水平梯田和夏季休闲等。1
概述旱地耕作,又叫旱作农业,国外,则称作雨养农业。其含义是通过系列耕作措施,靠老天降下来的雨雪涵养农业。同义反复,如果不是“通过系列耕作措施”,就无所谓什么农业了,更不是什么业了。
据中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截至1996年10月31日全国有旱地73919.84千公顷(110 879.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6.8%。可见旱地经营的潜力有多大的潜力了!
耕作措施旱地的耕作:旱地耕作的各个环节时段,全部以【自然降水】(指的:雨、雪、雹、雾、露、霜)的接纳、保护和利用为核心。
古代就有旱农之说。解放后不久,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陈永贵领导独创的大寨田,特别是大寨的“海绵田”,就是一旱地农业的创造性杰作!
旱地水源缺少,当前还不能或者不可能全面灌溉——通过耕作,保住天然雨水,是利用旱地这个土地资源的有效措施。其重点大致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征服、影响自然能力的发展会有所变化的):
第一、尽早春耕 保墒秋耕完不成的,尽早春耕!(黑龙港流域)必须不许在惊蛰前完成、结束。春耕晚了,气温升高失墒严重。而且最好随耕随耙随耙耱,借以尽快地消灭犁垡耙沟减轻跑墒。
第二、早春镇压 保墒提墒对于秋耕的耕地,尽早地镇压。冬季气温低,土壤结冻土地水汽蒸发量低,再加上雪水融渗,到了早春解冻时,形成土壤水分增高的“反浆期”。但反浆期已过,就会随着风多雨少的早春干旱气候,水分大量流失。2最好横靶一遍竖耙一遍;不易操作那就【梭耙】(呈45°角行耙,到地的另一侧再45°拐弯前行…;同样的呈45º角行耙。其效果等同于,横靶竖耙)最后耢盖、镇压。镇压不仅能以保墒,还能够【提墒】:通过镇压把松软的土壤结构变得紧密,使得地中(非地下)的重力水,依仗毛细原理、顺着毛细管提上来。据衡水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对比实验证明,经过及时耙嚰镇压的耕地小麦拔节期土壤水分增3%,产量增84斤;棉花出苗率高三——五成;霜前花多12%。
第三、带苗整地 纳墒、保墒主要指的是伏天雨季,及时的中耕、锄耪。(山东)“暑天锄上一层皮,强似秋后犁一犁”…可见其效果只显著。
第四、尽早秋耕 纳墒、储墒气候资料证明,冀南威县、南宫、广宗和清河及周围一带每年7、8月份降雨占全年的六成以上;12月~次年4、5月份的降水仅只占全年的一成!此时伏耕多数为秋耕;不要耙,敞着犁垡,以便接纳雨水。如果不耕地,或者耕了又耙轧雨水容易径流,容易造成旱涝不均。
第五、坡地治理 纳墒、蓄墒1、按等高线,围埝筑堰;
2、开沟深耕——同样按着等高线;
3、鱼鳞坑——种瓜、植树等等的。
以上是耕作法。旱地的经营还有多个方面。工程法(梯田、鱼鳞坑)、生物法(有机肥、压绿等等的改良土壤)、品种法(抗旱的作物、最适应的品种)、化学法(化肥、高脂膜、抗旱剂吸水剂)等等。
旱地耕作的未来马克思早在一百年前就说过,农业的发展,还要看农业力学和农业化学的发展如何。英明领袖毛主席,和农民在一起也创造了农业八字宪法,土是占第一位的!
可以预见,群策群力、随着农业政策和科学技术以及综合国力的发展,旱地的开发,一定走得更好更远——为开发新的星球奠定基础!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郭亮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