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日下午三点,星火学院科幻创作营第5期公开课“网络文学的起点与未来”通过新华网客户端直播开讲,111万人在线观看。 本课程由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中国首位科幻文学方向博士姜振宇老师进行讲授。他以时间发展和顺承的顺序,逐段地将网络文学的前世今生为学员们和观众娓娓道来。
在授课的最开头,姜振宇老师就指出:当我们在提“网络科幻”时,只把它认为是网络文学中的科幻,这其实是不太恰当的。 姜振宇老师从研究网络科幻的角度出发,展开了此次讲座的重点。他认为,如果注重题材,以“网络在小说中的第一次出现”作为网络文学的起点,那么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欧美赛博朋克时代;而如果注重媒介,以“将网络作为传播媒介来创作小说”作为网络文学的起点,那么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一批接触网络和论坛的“网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欧美,是赛博朋克流派最为鼎盛的时代。赛博朋克,是描绘赛博空间的小说。赛博空间,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将代表着个人神经网络的大脑连接起来的空间。最早出现这个概念的作品,是一代大师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而实际上,早在十年前,它便作为一个互联网广告词出现过了。在那个年代,有这样一批青年作家,用着具有标志性的技术设定,创作着赛博朋克。然而,他们写的并不是这个网络技术本身,而是大脑之间的连接,是资本和技术对自身身体的掌控。 而远在另一边的东方,新的思潮,也在涌动。 不同于欧美的“先有网络,再有文学”,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网络发展和普及,与网络文学的发展和传播,几乎可以说是并驾齐驱的了。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就曾在大学毕业后,学习了很多的计算机技术。作为中国第一批接触互联网的人,刘慈欣当时便对未来的网络空间进行了很多的遐想和探索。 时至今日,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那个年代,网络,网吧,上网,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当我们翻开那个时代的网络科幻作品时,总感觉那些文章有些尘土气,有些读不惯。殊不知,那些网络科幻作品,是城市化中的一个代表。它们背后所映射出的,正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当中的一角。 中国是亘古不变的农业大国,乡土气息十分浓厚,也因此孕育出了很多乡土题材的作品。在很多人看来,城市题材,就是乡土题材的对立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当时的中国,正值网络普及,一批知识分子、文艺青年,自发地运用网络这个媒介,开始书写网络文学。这些有文艺报复的青年人所写的文章,有很多就是直接来自于当时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这些六零后、七零后,关注现实问题,关注社会发展模式,关注当前政治格局。他们笔下的文章,以现在的目光来看,完全可以被称为现实主义题材的文章,只不过是以网络和城市为主要题材罢了。 这就是网络文学的第一个阶段。人们将网络这个比较新鲜比较陌生的文学体裁进行书写,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 很快,世纪之交到了。新一届的作家,也出现了。
这一届的作家们,拥有一个更为轻松自由、没有那么多拘束的一个创作背景。所创作出的作品,也更为自由、张扬和随性。这样的一个创作背景,对当时而言,可谓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不同于一些背后有很多人或钱在推的项目,这个时代的创作者们,全靠自身的笔力功底。他们继承上一辈的经验,取其精华,再投入一些非常强烈的感情色彩,通过网络来自主创作文学作品并发表,以此来迅速获得好名声。各大论坛,都是他们创作的主阵地。甚至,有的杂志社出版社的编辑会直接在论坛中捞人,签约。 除此之外,一些大大小小的征文比赛,也有一定的推波助澜之作用。在这之中,网络文学渐渐与游戏产生了关联,诞生了名为“游戏文学”的存在。在一次游戏小说大赛中,有一些作者,以游戏的题材和内容,创作出了一些十分不错的故事。其中,不乏有一些以科幻游戏为题材样本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之后,在一些游戏杂志和一些征文比赛的逐步推动下,最终诞生了游戏文学。 这就是网络文学的第二个阶段。人们对网络已经有了更多的了解,创作起来也更加地自由与张扬。这个比较复杂和纷乱的时代,一直延续到2003年左右。这个终结时代的阶段性事件,便是起点中文网的VIP订阅制度。 起点的VIP订阅制度,让那些创作者突然发现,单靠网络,原来也可以养活自己。慢慢地,开始有人以连载的方式,在各大文学网上写小说了。而且他们发现,如果写硬核向的科幻作品,受众会小得多。而一旦受众小了,在以起点为首的文学网上,赚的钱也就少了。迫于生活的压力,以往的那种非常自由的创作状态,已经消失殆尽了。而将其作为事业的创作者们,基本上都被汇聚到了各大文学网站。 那样的文学创作状态,对创作者们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冲击。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最终也并没有选择去文学网站。要么固守在论坛,比如坚持不以挣钱为目的文学论坛——天涯;要么转到纸媒创作,聚集在以科幻世界为首的科幻创作阵地上。 在讲述这段时代的时候,姜振宇老师特意提到了一位作家——马伯庸先生。姜振宇老师对其的评价很高,认为他不仅是在03年前后,一直都在创作中,并横跨二十年之久的作者,也是唯一一个,长期以来一直都保持着对网络进行长期观察的一位作者。马伯庸一边在讲九十年代的网络世界,一边又意识到有一些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的竞赛属实难得。其次是他的创作风格。他的创作风格是那种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用非常严肃的语气,来讨论很荒诞的事情;而到了讨论严肃事情的时候,永远不会缺少一个内核;但一般来说,他都会用一种油滑的语气将其掩藏起来。那个时代,有很多人都在讲,网络文学是未来,未来就是网络文学。这让很多批评家无法接受,他们并不认为网络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曾有一位批评家发表文章,这样评价道:当下的文学已经办成了装神弄鬼的文学。不拘一格,无法无天,还隐性地将电子游戏与网络文学化为一类。她的这篇文章,虽然有些矫枉过正,但仍不失其可取之处。事实上,起点模式下的网络文学,有很多都充斥着大量的游戏情节和设定。然而实际上,那些上个时代的“游戏文学”,反而并没有那么多的游戏设定,而是突破传统的游戏逻辑来尝试进行的一种创作。
除此之外,网络文学也几乎没有去谈论网络本身,而是直接从设定和框架入手,再填写内容。早期的作品,很喜欢先架构出一个东方式的游戏框架出来。其实这一点,西方是有前车之鉴的:西方的一些大型世界的框架结构,就是由很多作者一起去创作的。然而起点模式推出后,这个名为世界大框架的东西,实际上成为了每一位网站作者必须要面对的一个东西。甚至于,有些作者在文章开始就先做设定。这个传统,在某一段时间内,成为了一个标配。
而网络科幻文学,则是直接被打散了。有些网络科幻文学创作者们,也看科幻,但是写的时候,却喜欢将原本一整套的科幻核心设定拆解打散,选取合适的再汇集到自己的创作中去。这样的一些资源设定进入网络长篇文学当中后,很多都进行了变形和演化,最终成为了一种工具,一个口号,一个标签。
在这里,姜振宇老师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废土小说,网络文学当中,要么是辐射,要么是枪弹汽车,等等。然而在科幻当中,废土其实被称为后启示录,是人美基于第三次世界大战——原子弹战争的恐惧而诞生的一种题材。启示录,直截了当指向了核战争;后启示录,不言而喻指向了核战争之后的世界。然而,这样的东西,在网络文学当中,基本上都被屏蔽了。创作者们有很多都喜欢直接从辐射和变异开始,而忽略了前面的核子战争。类似的还有穿越题材与时间穿越,机甲星际与太空歌剧,等等。
最后,这个鼓吹网文神话的时代,一直持续到了2014年前后。十年左右的延续期已经过去,网络文学在经历了大浪淘沙后,为我们留下了一些优秀作家、优秀作品。与此同时,一些新框架新脉络,也开始建立了起来。
首先是第一种:工业种田文。也就是所谓的圈地发展,爬科技树。这类的创作者,一方面对科学工业乃至科幻,都有着自身的认知与理解;另一方面,对网络时代也很适应。文章的主角,一般也都有穿越的背景设定,以及具备一整套工业化历史发展逻辑和认知能力的现代人。文章剧情的大体流程,基本上是在讲工业革命,社会革命,科技进步,解放群众劳动力。
这类的工业种田文,可以认为是复现了人类近现代工业化的历程。主角遇到的挫折,与中国工业化的苦难,二者或有意或无意地融合在了一起,投射进了网络文学当中。身为工业化推动者的主人公,所进行的,除了正直性,还有一种历史必然的正义性。而反派黑暗势力,会被或有意或无意得幻化成一小撮西方殖民者。文章的内在逻辑是:如果换我来,我或许可以避免这个黑暗的过程和结尾。
再来是第二种:科学神话,一说科学修仙。源自《恐龙三部曲》。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过程,到了网络空间当中,以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等等,来提升自身的一招一式,从而达到更为强大的境地。
这类的科学修仙文,其实是另一种程度上的焦虑。当知识系统发展到一个程度后,人类的个体其实就变得不重要了。举例来说的话,即便没有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或许过个几十年,会有另外一个人发现。无论如何,这个事情都会向前发展。这样的个体不重要的焦虑感,会在科学修仙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比如:你学得越多,越能长寿,越能强大;而越长寿越强大,越能学得更多。甚至,有的时候,你会觉得,科学,已经变成了一种具有故事性和逻辑性的,你可以学会的东西。
最后是第三种:有一些作者,不仅把科幻视为一种很厉害很重要的东西,还视为一种网络亚文化。他们一方面在讨论一些科幻传统当中的主题、题材、创作方式,但在书写成文时,其实还是网络文学的风格。这样的文章无外乎两种:要么是通篇都是科幻性质的网络文学,要么是有几个片段写得十分的科幻。对此比较知名的奖项,就是科幻世界主办的网络科幻文学奖。
在直播课的最后,姜振宇老师将本次直播课程的内容再次梳理了一边。从最初的传入中国,到世纪之交新一代的承接,再转到起点VIP带动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最后收束到了当代当下的优秀作品与未来展望。在直播的最后,姜振宇老师以一句“线上讲座,线上会议,放十年前,科幻迷的聚会、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科幻的事情”,做了一次精彩的收尾。
星火学院第二期科幻创作培训工程是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八光分文化、高校科幻平台、腾讯科普、科幻空间联合承办,新华网客户端提供独家直播平台,旨在通过培训培养优秀青年科幻作家,促进更多优秀科幻作品的产生。
撰文:常家豪校对:赵文杰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科普中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