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减灾教育长效机制构建非一日之功-由“减灾小课堂”师资培训所引发

防灾小卫士
通过灾害教育,普及防灾减灾理念,提高公民防灾素养。
收藏

1574742025%E5%9B%BE%E8%99%AB%E5%88%9B%E6%84%8F-391436284234170368.jpg?size=315485

5月是忙碌的,也是充实的。忙得都没有时间反思、没有时间继续学习和“输入”了,好久没有更新了,忙里偷闲也来写点东西。近期,利用几个周末的时间,为拓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渠道、探索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融合式发展机制,应壹基金“儿童平安减灾小课题”公益项目邀请,选择了几个项目点对教师开展了师资培训。有空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培训目的主要是唤起教师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与大家交流首先明确我的理念:这不仅仅是一个项目,做完就结束了。我们做一件事之前,可能会进行价值判断。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价值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那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减灾小课堂项目的价值:最大的意义,莫非对学生而言,提高其防灾素养,灾害教育在关键时候可以救命;对教师而言,反思教学方法、更新知识储备、具有灾害教育教学设计的能力,促进其专业成长;对学校而言,力争把校园建设成最阳光、安全的场所,加强安全管理不仅仅是靠管理,还可以从提高师生风险意识角度入手;当然,对于项目发起方而言,可持续的项目如有具有实际效果、良好的社会影响,那么捐献者也更有积极性。

培训内容以地震灾害为主体,为什么要这样呢?地震是群灾之首,不是说其发生频率高,而是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生态环境破坏角度来看;正因为减灾科普实践中,发现公众对地震应急避险存在很多疑问(媒体也有不少误读),加之地震短临预报短时难有所突破,更应该关注地震灾害内容。培训内容还兼顾其他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台风等气象洪涝灾害;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等)及交通、消防、防溺水等安全知识。内容概要如下,估计至少需要8h学时才能了解概要。

一、安全文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防灾素养(防灾知识、技能、态度)

三、灾害学基础(地震等,什么是?如何应对?)

四、学校安全管理实务(隐患排查、防灾地图、防灾演练等)

五、灾害教育课程设计(课程建设、活动设计、教学案例)

项目培训方式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参与体验等形式,鉴于短时间要传输大量的信息、观点,我对于灾害教育部分,采用了启发式讲授模式。

除此之外,还有甘肃榆中、陕西延川、广东贵德、辽宁喀左。共八个项目点,这些项目点的选择基本考虑了灾害教育应该关注弱势群体、关注脆弱性的要求。

习大大去年唐山关于防灾减灾工作讲话中涉及的一项“构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社会力量有效参与”以及“加大灾害管理培训力度”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是长效+机制呢?度娘告诉我们:即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理解长效机制,要从“长效”、“机制”两个关键词上来把握。机制是使制度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即要有出于自身利益而积极推动和监督制度运行的组织和个体。机制与制度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机制不等同于制度,制度只是机制的外在表现。太复杂了,永动机三个字足够了!

我们如何来构建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呢?宣传和教育是有区别的,教育是百年树人,细水长流的,得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灾害教育立法呼吁多年,专门立法可能性不大,但是可以在减灾领域法律可以加入一个条目。无论是从“自上而下”的模式(如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制定课程标准、设计课程),还是“自下而上”的探索(一些学校、社会组织积极都进行了积极探索)。

以上是多年前提出的展望,如果长效机制能如此构建,当然很不错。

宣教类实施主体、途径如下,可以获取的资源其实有很多。

减灾小课堂的模式值得推广,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在师资培训方面,训练种子教师,能力提升,再去辐射,很有效果。

在开发教学资源方面,也做了不少积极有益的尝试,比如说减灾教育盒子(有教学手册、教具等),也是我一直所呼吁的灾害教育资源库建设问题,这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需要花大量精力、人力、财力去解决。

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不要讳疾忌医,积极学习,对于灾害要直面它,了解它;灾害并不可怕,和刮风、下雨一样都是自然现象,我们不能消极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灾害教育教师及社会公众应注重从灾害中吸取教训,构建安全文化、助力安全安心社会建设;同时,减灾教育长效机制构建非一日之功,期待长效机制早日到来,让校园成为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

评论
🐲龙潭老鼠🐭
少师级
科普中国、普及科学。
2022-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