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味是闻出来的吗? “据神经学家估计,被我们认为是味觉的有90%以上其实是嗅觉”(仅仅是“估计”!---摘者)。乍看起来,似乎是在讲故事,不过,乔纳·莱勒(《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艺术与科学的交融》的作者)的补充说明也是有点道理的:“如果说是舌头给食物框定了一个界限,为我们提供质感、口感、味道的雏形等关键信息的话,那么首先让某种食物提前进入值得去框定的入选范围的则是鼻子。”(参见该书第79页) 我们从汉字“鲜”的由来,可为莱勒的观点提供一点佐证。 相传古代有个彭祖,善于调羹烹饪,深受尧帝宠爱。他有个小儿子叫夕丁,喜欢捕鱼,而彭祖却怕他溺水,不让他去。有一天,夕丁偶而捕到一条鱼,交给他母亲。那天,他母亲正好在炖羊肉,就把宰杀好的鱼藏入羊肉里,一起炖煮。彭祖回家后,闻有异香,追问根由,其妻才叙述始末。彭祖品尝后,觉得鲜美无比,于是就如法炮制,果真味美且鲜,于是,“鲜”字可能由此会意面成。 与“羊方藏鱼”相似,名菜“佛跳墙”也是让人闻到香味后,食欲大开,由此造就了许多典故。但是,香味和鲜味没有必然的联系。 鲜味的本质是一种化学感。直到如今,人们还没有发现物质的气味与分子之间有什么严密的因果关系,以致嗅觉理论方面,无论是微粒理论,还是电磁理论,多数是凭借着经验规律来说明问题的。有趣的是,家乡的油炸臭豆腐干,可谓是一个鲜美的悖论。自从臭豆腐干上了《舌尖上的中国》节目后,名扬全国,它可是“闻闻臭,吃吃香”的独特风味食品。如果按照绍兴农村以前的吃法,把臭豆腐干蒸煮一下,虽然还有点臭味,但是,里面的氨基酸盐会让你感到鲜美可口。 那么,鲜味的奥秘究竟在哪里? “若要鲜,加点盐”,对吗? 现代家庭主妇不仅仅掌握烹饪技巧,而且懂得制作色香味俱佳的菜肴秘诀:凡是食材中具有能够分解出氨基酸类物质时,适当地加些盐,会使菜肴更加鲜味十足。那是因为某些氨基酸的钠盐,可以呈现鲜味。如谷氨酸、组氨酸、天冬氨酸等和它们的钠盐。 谷氨酸钠(味精里的主角)是人们熟悉的鲜味物质。很多年以前,梁实秋在《味精》里说得实在:“现在有些人懂得要少吃盐的道理,对味精也有戒心,但是一般人还不甚了了。餐馆迎合顾客口味,以味精为讨好的捷径”。殊不知,现在饭店里何至味精一款,市场上鲜味剂品种繁多,真可谓琳琅满目!你要饭店里不用鲜味剂,那么烹调出来的菜肴,还真不知道有没有你喜欢的美味佳肴! 遗憾的是,无论是第一代鲜味剂(味精),或者是第二代鲜味剂(含有5'—肌苷酸钠),都是钠盐制品。不含钠会怎样呢?最糟糕的结果是没有鲜味!神经学家莱勒(《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的作者)认为,鲜味其实是谷氨酸盐的味道,它是构成生命体的最主要的氨基酸。他还在叙述了日本池田教授研究出味精的过程后,说明“谷氨酸本身是无味的,只有在烹调或发酵蛋白质的过程中变成离子时,或者在阳光下被轻微灼熟的时候,才会被分解为舌头能够辨别出的谷氨酸盐。” 如此说来,“若要鲜,加点盐”还真有道理。 鲜味探秘 化学家曾经对谷氨酸和5'—肌苷酸呈现鲜味的原因解释为:可能是由一些化学基团决定的。味精中的谷氨酸是脂肪族化合物,它的一端或两端可以连接带负电荷的基团。科学家推测,正是这些带负电荷的基团才使部分氨基酸呈现鲜味。肌苷酸呈现鲜味也是由一些化学基团决定的。可是,为什么这些基团能呈现鲜味,而在其它分子中却不呈现鲜味呢?看来,这是个难解的谜。 再说,文章前面不是说“谷氨酸本身是无味的”吗?应该怎样理解呢? 首先,谷氨酸具有调剂鲜味的功能。150年前,德国立赫生教授利用硫酸分解小麦面筋蛋白质得到了谷氨酸。但他只用于学术上的探讨和分子结构的论证。而真正发现谷氨酸具有调剂鲜味功能的是日本的池田菊苗,1908年他从海带中提取了谷氨酸,第二年就进行作坊式生产,以“味之素”为商品名称投放市场。 人类认知鲜味上千年,味精(谷氨酸钠)诞生百余年,现今,化学家确认鲜味为四种基本味觉(甜、酸、苦、咸)之外的一种味觉。以前,鲜味在舌头上没有被科学家圈定出一块“领地”:舌尖喜欢甜味;舌头的两侧喜欢酸味;舌头靠后有位置对苦味很敏感,而咸味则遍布所有地方。许多呈味物质都可以在这块浅红色的肌肉上对号入座。现在,科学家找出了鲜味与其他四种味觉的相对位置。并且认为根据味觉受体模式,鲜味是四种味觉位置之外独立存在的,也是一种基本味。分子生物学家在21世纪初,先后发现了专门感受谷氨酸钠接受器,为了纪念池田它们被命名为鲜味接受器。科学家还发现,舌头包含了一种可以感受谷氨酸盐的器官,而且已经验证了它是通过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对谷氨酸盐加以识别的。到此为止,科学家才为舌头勾勒出一张味觉的地图:舌尖喜欢甜味;舌头两侧喜欢酸味;舌头靠后的位置对苦味很敏感;而咸味遍布所有地方;鲜味接受器中还有一个是甜味的感觉器官中派生出来的。这样,味觉就可以简单地“对号入座”了。(附图) 还有研究认为,谷氨酸钠具有旋光性,有D型和L型两种光学异构体。其中L型的才有强烈鲜味。但是,温度和酸碱度(pH值)对谷氨酸钠呈现鲜味的影响较大,因此,认为呈现鲜味是它的功能基团在起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完善。如今,关于鲜味物质的呈味机理还在深入研究,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一定会得到圆满的答案。(蝌蚪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