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孩子为何不愿离家上学

中国科普博览
原创
中国科协、中科院携手“互联网+科普”平台,深耕科普内容创作
收藏

“爱从不知晓自己的深度,直到分离时刻。”(Ever has it been that love knows not its own depth until the hour of separation)
—— 纪伯伦

很多孩子在小时候,都有过一段哭着喊着不愿意去上学的经历。最近几个月,苏珊的妈妈就深受困扰。
苏珊今年7岁,是个小学生。每次临近上学的时候,苏珊要么躲到床底下,要么把自己锁在卫生间,或者死死哀求母亲,说自己“胃痛”无法上学。
她不仅担心妈妈会把她遗忘在学校,还担心自己在学校的时候家人会出意外。除了不愿意上学,单独呆在家里也会使她感到害怕。她晚上会做噩梦,不敢一个人睡在房间,半夜总是忍不住要溜去父母的卧室。
苏珊这样的孩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胆小,还是厌学、不懂事儿?
其实都不是。苏珊是得了一种儿童比较常见的心理疾病:分离焦虑障碍。
一、什么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最早在孩子1岁左右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这时的婴儿已经与看护者之间建立起了信任感。当他们面对陌生人时就会表现出恐惧,对父母的离开则表现得焦躁不安。当父母对他们的焦虑表现出回应、进行安抚后,焦虑水平会下降。
分离焦虑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出现是正常的,一般会持续到儿童4岁左右。但是,当孩子出现持续的分离焦虑,无法离开父母身边,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就有可能是患上了分离焦虑障碍(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从分离焦虑障碍的表现上来说,分离焦虑障碍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如果你是孩子的主要依恋对象,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就要考虑分离焦虑障碍的可能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情况并不能作为诊断自查标准使用,如果有所怀疑,可前往当地精神专科医院挂号,向医生寻找专业帮助。

  1. 过度的害怕与焦虑
    孩子在和你分别时会非常痛苦,还会抱怨自己头疼、呕吐、胃疼等等。他/她可能还会担心你会突然遭受疾病、灾难、死亡,或者自己走失、被绑架,导致与你的分离。
    由于过分担心失去你,孩子还会拒绝出门、上学,不愿意在没有看护者存在的情况下,在家或者其他场所待着、睡觉。
  2. 持续性
    和普通的分离焦虑不同的是,分离焦虑障碍是持续性的,而普通的分离焦虑则不会持续。也就是说,普通的分离焦虑在得到父母的安抚之后,可能就会缓解,比如孩子在第一天上学时哭闹不愿意去,几天之后就适应了,这就是普通的分离焦虑。“儿童与青少年至少会持续4周,成年人至少持续6个月”是分离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之一。
  3. 造成功能损害
    分离焦虑障碍会造成社交、学业、职业或者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比如文章开头的苏珊就出现了经常性的旷课。如果这种焦虑感没有严重到影响到现实生活,也不属于患病。
    12岁以下的儿童患分离焦虑障碍的概率最大,孩子可能早在6-12个月大时就发病,也有可能在儿童期的任何年龄发病,青春期之后发病则比较罕见。
    但是,在一些案例中,分离焦虑障碍可能持续贯穿到成人期,比如不愿意离家去上大学等。在临床样本中,男孩和女孩患病概率没有区别(数据来自DSM-5)。不过,相对于男孩群体,女孩会更多地回避上学;而男孩则更多是间接表达对分离的焦虑。
    一些特殊的因素会加大孩子患上分离焦虑障碍的风险,比如搬家(离开熟悉的环境),亲人去世或者得病,父母离异等。
    此外,研究显示,儿童分离焦虑障碍可能具有遗传性。
    二、父母该怎么办?
    首先,孩子的分离焦虑障碍是可以预防的吗?
    的确是有可能的。研究表明,如果父母能引导、陪伴孩子经历那些会使得孩子焦虑的场景,并教会孩子如何在这些场景下缓解焦虑,不仅可以降低孩子患分离焦虑障碍的可能性,还会降低患上任意一种焦虑障碍的概率。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表现出分离焦虑障碍的症状,有哪些能帮助孩子降低这种焦虑的方法?除了带着孩子寻求心理治疗或者药物治疗以外,作为孩子的主要照料者(Primary Care Taker),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
  4. 告诉孩子什么是焦虑,什么是分离焦虑
    首先,不管我们的孩子经历的是何种焦虑,都需要让孩子明白,这种情绪和身体不舒服的感受有一个名字:焦虑。如果孩子不明白他们面对的是什么,他们会感到很困惑,更无法好好应对。
    这样的对话可以从引导孩子回忆一个让他焦虑的特定场景开始,比如:“昨天XX舅舅带着女儿来家里玩,你看上去很安静,而且坐在妈妈身边不说话。你是不是有点紧张?能具体说一下是什么感觉吗?”
    当孩子能识别出焦虑的感受后,你就可以试着这样告诉孩子:
    (1)焦虑是正常的,几乎每个人都会焦虑。焦虑虽然感觉起来不舒服,但它能让我们警惕起来,去应对危险。
    (2)但是,一旦过度焦虑,就成了一个问题。因为它让我们去担忧根本不存在的危险。“就像一个过度灵敏的火警系统,火警系统要碰到火了才会呜呜叫,但是有时候只是一点油烟就开始呜呜叫啊、洒水啊,我们就没法好好做饭了。”
    (3)等孩子明白关于焦虑的基本信息后,你可以进一步解释:当我们与父母或者亲近的人分离后,感到焦虑是很正常的。
    (4)然后,你可以告诉孩子一些缓解焦虑的方法(见下文)。同时,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在经历分离时(比如说上学)他们的想法、情绪、和身体感受。
    一些可以教给孩子的缓解焦虑的技巧:
    A.腹式深呼吸
    在教具体的呼吸技巧之前,先需要和孩子说明,当我们感到焦虑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加快呼吸,而过快的呼吸会使得人们感到晕眩、头疼、心跳加快,于是更加焦虑(“我的身体怎么了?”);而深呼吸能让人很快地平静下来。
    然后,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下,有一个气球在我们的肚子里。步骤如下:
    a.让孩子将手放在肚子上,从鼻子吸气,心中默数4秒;
    b.想象肚子里的气球因为吸气而鼓胀,因此腹部应该随着吸气而鼓起;
    c.屏住呼吸,心中默数2秒(也可以是4秒,取决于孩子屏住呼吸的能力);
    d.从嘴巴里缓缓呼气,持续4秒。想象肚子里的气球因为呼气而缓缓变小,腹部随着呼气回到原位。
    e.停顿几秒后,开始下一次的深呼吸。
    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吸气时,不要耸肩,或者整个人后仰呈现紧张的姿势,要引导孩子放松肩膀吸气。深呼吸对于人们而言,也和学自行车与游泳一样,需要不断的练习。
    B.制作应对卡片
    面对恐惧和焦虑的时候,孩子们有时会自我责备:“我一定是太笨了”、“我又做得不好”等等。因此,可以在一些卡片上写上一些积极的话,让孩子带在身边,一旦感到害怕的时候,就能拿出来看或者读给自己听,卡片的内容包括“我现在感到焦虑了,我可以做一些深呼吸来让自己好受一些”、“我能一个人呆着的,我之前就成功过”、“爸爸在家里不会有事的,我只是因为焦虑所以太过担心了”等等。
    家长也可以和孩子讨论那些让他们感到焦虑的念头和事物,来制作符合自己孩子情况的应对卡片。
  5. 使用过渡性客体
    过渡性客体(transitional object)指的是那些能够过渡性地承载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的东西,比如父母的相片,妈妈买的毛绒玩具等。
    在逐渐意识到自己相对于父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的时候,孩子能用过渡性客体作为桥梁,他们会把自己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这个物品上,因此当他们带着过渡性客体的时候,他们就同时保有了自己和父母的联系。因此,父母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安全的玩具,告诉孩子:它在身边的时候就如同我在你的身边。
  6. 让孩子直面焦虑
    在治疗分离焦虑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焦虑与焦虑场景,这个步骤称之为“暴露(exposure)”,因此,咨询师也许会按照孩子的情况,让家长逐步和孩子进行分离:例如开始在学校呆几个小时、随后半天、再之后一天等等。
    暴露的方法正是让孩子直面分离焦虑,是因为焦虑是适应性的,它不会一直在一个很高的水平,而是随着暴露逐渐降低;另一方面,暴露也是一种验证,因为很多时候孩子对焦虑有着负面的想象,比如担心自己在学校会焦虑到呕吐,在同学面前丢人;但是真的开始尝试分离后,孩子发现,其实呆在学校的焦虑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
    在一开始独处、或者试着缓解焦虑的过程中,有些孩子会产生一点新的焦虑,这是很正常的——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我们走出舒适区的时候,我们不会感到很舒服。这时,家长不要“心软”,不要在孩子一旦表示不舒服,要呆在他们身边时,就允许孩子不去学校。这是在帮助孩子强化回避行为,而不是在帮助孩子直面焦虑。
    家长应当告诉孩子,直面焦虑时的适当焦虑是正常的,并且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要夸奖、或者给予奖励来正向强化孩子直面焦虑的行为,奖励可以是一起看电视、一起散步、给孩子他们喜欢的食物等等。注意在夸奖孩子的时候,要针对孩子的具体事例来表扬。比如相比于简单的一句“做得好”,更好的说法是“今天你一个人在学校呆到放学,我们来接你,比之前进步很大哦,做得很棒。”
    分离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无法回避的人生主题。人和人之间绝大多数时候都只在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里相聚,而分离则是永远的。甚至,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分离的。
    从小帮助你的孩子建立一种良好的面对分离的态度,是你能送给他的一份一生的礼物。当然,前提是你自己已经学会“什么才是好的分离”。那些自己也不会分离的家长,对于孩子的伤害可能会是很大的。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继续讨论这一话题。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