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为什么鲸鱼会吃塑料袋?“世界第八大陆”已形成,恐更多生物遭殃

科普中国头条创作与推送
原创
最前沿的科学消息,最新热点科普解读,我们要给你吹来科学的清风
收藏

如果平时吃的食物里含有塑料你能接受吗?泰国制作了这样一支走红网络的公益广告“寿司里夹塑料你会吃吗?”香脆清甜的海苔片配上新鲜软糯的白米饭嫩黄瓜和午餐肉做馅料最后配上干净卫生的塑料袋闹市街头,可爱的促销小妹招呼路人“免费品尝海苔寿司”很多路人被吸引停下了脚步一开始,试吃的人们纷纷点赞吃着吃着,他们脸上的表情变了欢喜慢慢转为疑惑原来,海苔寿司中有塑料味的异物使他们难以下咽接着,他们从口中拽出了长长的一片塑料袋……试吃路人纷纷指责促销小妹可是,在大家愤怒的同时可曾想过人类每天都在做这样的事情大量丢弃、排放塑料垃圾让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成为受害者据统计,泰国海域内的海洋生物每年因误食塑料袋而死亡的案例不少于300件而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超过百万的生物因为垃圾污染而死去……下面这张图里你看见了什么?是的,我们一眼就能区分出水母和塑料袋。可是海洋中很多的动物却分辨不出塑料or食物!比如:海龟。水母是海龟重要的食物来源,一只成年海龟一顿可以吃掉几十只水母。当塑料袋出现在水母本该出现的位置,又如水母般沉浮,海龟就很容易把它当成水母误食。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表明,全世界超过一半的海龟都曾误食过塑料制品。要知道,绝大多数动物并没有消化塑料的能力。因此当这些东西到了海龟的肚子里,既无法消化又无法排出,轻则引起消化异常、生殖能力下降,重则堵塞损伤内脏、导致死亡。据美国佐治亚大学工程系副教授贾姆贝克(Jenna Jambeck)表示,大多数塑料不能生物降解,因此人类制造的塑料垃圾可能存在数百甚至数千年。这对误食塑料的动物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危害之一。让人震惊的“80斤塑料”近日,让人触目惊心的事件发生了,一头在菲律宾海岸搁浅死亡的幼年鲸鱼。据《镜报》报道,菲律宾达沃市东海岸3月16日发现一头年幼的柯氏喙鲸搁浅死亡。经过解剖,工作人员在其胃中发现约40公斤(80斤)消化不了的塑料垃圾。其实在搁浅的前一天人们就已经注意到这头鲸了,它当时非常虚弱,渔业部门多次派人把它推回海中,但它屡次都被浪潮推上岸。从发现到第二天早上10时左右,人们在海滩发现了它的尸体。据工作人员描述,“它搁浅后便开始吐血,肛门里流出咖啡色的脓,不久后就死去了”。随后,它的尸体被送到达沃市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专家解剖检验后形容这是他们见过胃里有最多塑料垃圾的鲸尸——这头长约五米的幼鲸胃内共发现16个塑料米袋、4个蕉农用来罩住待熟香蕉的大塑胶袋,以及大量购物袋,共约40公斤。塑料的前世今生1866年,美国人约翰·韦斯利·海厄特(John Wesley Hyatt)不小心打翻了火棉胶,却意外地发现火棉胶冻结之后会变成坚韧而有弹性的物料,从此塑料“赛璐珞" ”( Celluloid )横空出世。发展至今,价格便宜、造型多样的塑料成为了全世界使用最广的人造材料。只是海厄特恐怕没有想到,这个给世人带来轻松便捷的塑料,如今成了破坏地球环境的罪魁祸首。2017年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1950-2015年,人类制造了83亿吨塑料,其中63亿吨成为塑料垃圾。9%左右的垃圾被回收利用,12%被焚烧,79%被堆积在垃圾填埋场或散布于自然环境中。每年有数百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在近日联合国内罗毕举行的第六次全球环境展望(GEO)会上,发布了一份来自250个国家250名科学家联名撰写的700页报告,报告称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倾倒海洋,表明塑料污染成为了世界生命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就连在世界6个最深海沟生存的微小虾类体内,都找到消化不了的塑料污染现象,情况令人非常忧虑。图注:地球所有6个海沟深处的动物都受到了微塑料的污染,从7000米深到地球最深的10890米处采集的动物中,72%的受检个体肠道后部都发现了微塑料,其中微塑料纤维出现在84%的片脚类中,微塑料碎片出现在16%的片脚类中。这些垃圾随着表层洋流和风流迁移,容易聚集形成“垃圾带”。不久前北太平洋东部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垃圾带”(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面积达160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两个法国,被形象地称为“世界第八大陆”。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十年后将有3亿吨塑料进入海洋,相当于16.7万亿个可乐瓶漂浮在海上,每平方公里有4.6万个——如果你乘着一叶小舟漂浮海上,你周围半径5米之内就有4个塑料瓶。当树脂变成塑料,意味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攀升。可当塑料变成垃圾,也意味着无数生灵正为此付出代价。微塑料对人体有何危害?可以想象,大块的塑料在环境的物理冲击中不断破碎,最终会成为小颗粒,国际上统一把直径<5mm的塑料碎片称为“微塑料”。还有一类“微塑料”被称作 “初生微塑料”,即生产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小颗粒了,比如面部磨砂膏、具有美白效果的牙膏等等。微塑料的大小与小型生物的食物相似,容易被其误食,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到动物体内,最终可能进入人体。在2018年10月举行的欧洲胃肠病会议上,研究人员声称,他们首次在人体粪便中检测到了9个种类的微塑料,直径在50至500微米之间,有的甚至比人的头发还要细。图注:奥地利维也纳医药大学博士Philipp Schwabl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首次在人类粪便中检测到微塑料。微塑料进入人体,对健康有何危害?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科学解释,一般认为,人体无法消化微塑料,当它进入人体只会在消化系统里“走个过场”,仅有小部分残留于肠道。真正能产生危害的,是与微塑料一同进入人体的有毒物质——较大的比表面积使得微塑料容易吸附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近日,英国斯特灵大学的研究结果证实,那些出没于世界各地的微塑料,有可能成为有害细菌的“筏子”,将这些细菌从污水排放口带入到农业生活用水及海滩河流中去,这意味着微塑料可能对全球人类的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图注:这种微塑料也被称作是nurdles ,一种微小的塑料颗粒,是很多塑料制品的基本构件,从水瓶到电视机都会用到这种材料,常常通过集装箱或者卡车意外溢出来造成污染。由于这种微塑料多是透明的,因此也被称作是“美人鱼的眼泪”,当它出现在海滩上时,对儿童尤其危险。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误食了含有微塑料的鱼,可能会受到有毒物质的毒害作用。调查研究显示,与人类一样,被鱼吃进的微塑料大部分会随着粪便排出,仅纳米级的颗粒有可能到达肌肉,因此我们平时吃的鱼肉含有微塑料的可能性很低,大家不必太过恐慌,建议吃鱼时最好处理掉鱼的内脏(尤其是消化道)。面对塑料污染,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人类意识到塑料污染问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2016年,印度初创公司EnviGreen发明了一种用红薯、玉米、植物油等12种可食用原料做成的环保塑料袋,这种塑料袋不仅可以吃,甚至还可以泡在水里当茶喝,丢在地上的话,180天就可以自然分解,遇水一天就溶解了。更可贵的是,它的韧性和耐用性完全不输普通塑料袋。2017年,西班牙的生物学家Federica Bertocchini偶然发现装蜡虫的塑料袋出现了很多孔洞。通过实验,她认为蜡虫很有可能“啃食”塑料(这里指的是聚乙烯制品)。随后,她和她的同伴将蜡虫涂抹于聚乙烯塑料袋上,结果袋子上留下了一个个小洞。这表明蜡虫不仅通过啃咬在塑料袋上留下孔洞,还会通过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打破了其中的化学键。其实类似的发明发现还有很多,如替代矿泉水瓶的水球膜、具有降解PET薄膜能力的β-变形菌等等。除了这些“黑科技”,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减少使用、循环利用、积极回收……的方式为地球减负。“塑料污染已加快危害人类健康的脚步”并不是诳报,保护环境也并非空谈。人类需要意识到“一时方便”带来的环境影响,也是时候扭转局面把“健康”归还海洋。好在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作者:曾文萃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硕士研究生审稿:游伟伟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副教授编辑:王波文章由腾讯科普“科普中国头条创作与推送项目”团队推出转载请注明来自科普中国

评论
科普cuili007
庶吉士级
知道了
202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