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第二架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完成适航验证需攻克六难关

科普中国头条创作与推送
原创
最前沿的科学消息,最新热点科普解读,我们要给你吹来科学的清风
收藏

1903年的今天,莱特兄弟设计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试飞成功;2017年的今天,10:34 上海浦东机场,国产大飞机C919第二架及102架机腾空而起;这意味着C919大型客机逐步拉开全面试验试飞的新征程。距离首架C919首飞的5月5日,过去了 226天。首飞过后,下一个挑战,未来几年,C919大型客机要完成全部适航验证科目,取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TC)获得进入市场运营的资质。适航是航空器及其部件能在预期的环境中及限制条件下安全飞行(包括起飞和着陆)的固有品质,这种品质是通过合格的维修得以持续保持。适航是构成国家航空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机进入市场的通行证。适航的目的是保证飞行安全、维护公众利益、促进行业发展。统计数据表明,当今在运行的飞机的实际安全水平大于适航要求的最低安全标准。飞机实际的安全水平不能比适航要求的安全水平更低,否则事故概率将上升至公众不能接受的程度,即每100万飞行小时发生一次机毁人亡的事故。中国民航在8.24伊春空难前安全飞行了2102万飞行小时,百万小时的事故率不到0.05。目前C919的全面试飞工作才刚刚展开,未来几年中,为了取得最终的适航证,取得进入航线运行的资格,C919要完成的试验验证项目要超过1000项,完成全部适航验证科目需攻克六难关。一、安全关试飞必然面临着安全风险挑战。特别是失速、颤振和自然结冰等高风险科目,即使是毫厘之失,付出的也将是沉痛的代价。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军机还是民用飞机,试飞史上都曾出现过一些惨痛的重大试飞安全事故。2007年国外一架双通道干线客机在试飞时,客舱突然严重减压,导致6人受伤,其中2人伤势严重。2011年国外一架公务机在进行起飞性能试验时不幸坠毁,两名飞行员和两名试飞工程师不幸遇难。二、技术关验证手段、工具、技术,是大飞机研制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安全、高效地验证一款飞机,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航空发展能力。通过ARJ21新支线客机适航验证,我国先后攻克了鸟撞试验、全机高能电磁场辐射试验、闪电防护间接效应试验等重大试验技术难关,掌握了失速、最小离地速度、颤振、自然结冰、起落架摆振等关键试飞技术,形成了符合国际标准的适航审查程序、机制和体系,具备了喷气式民用运输类飞机适航审查能力,也为即将开展的C919大型客机适航验证提供了全面支持。三、协同关C919大型客机试验试飞,是新时期我国航空的又一次“举国工程”、系统工程,牵扯的产业链条长、行业条线多、专业部门多、机构区域多。如在六年多的试飞征程中,ARJ21新支线客机就先后飞抵过国内外的50多个机场。为提高试飞效率,C919计划采用西安、东营等“双基地”、多区域协同试飞模式,这对科学管理、创新管理提出新要求,对各专业、各部门、各区域、各单位如何更加积极地协同联动提出了新的更大挑战。四、人才关伴随C919试验试飞的全面展开,我国民用飞机产业迎来干线与支线、单通道与双通道“多型号并举”,支线运营批产、干线试飞试验、双通道设计制造“多状态并存”的全新局面。这既是我国航空工业的重要进步,也对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凝聚人才、培养人才、保护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五、国际关为更加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C919大型客机同时也向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提出适航申请并得到受理,但审定工作的细节尚未确定。以我国第一款向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提出适航申请并得到受理的喷气支线客机ARJ21-700为例。该飞机自2003年起开始接受美国联邦航空局适航审查,2014年完成美国联邦航空局影子审查的现场工作,但到目前仍未取得其型号合格证。六、时间关受我国适航验证经验匮乏、资源不足、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制约,我国ARJ21新支线客机曾经走过了六年多的艰难试飞历程。经过ARJ21的开拓性实践和带动,目前我国民用飞机适航验证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但像没有米字形跑道、特定区域特殊气候数据等关键试验设施、资源和条件不足的矛盾依然凸出。加之大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带来的试飞试验工作的风险性等,都将大大增加验证工作的不确定性,从而迟滞取证进度、给项目进展带来巨大时间压力。这次C919—10101架机的转场意味着C919大型客机项目的科研试飞、取证试飞和运行试飞拉开了序幕,以及异地试飞和多地试飞的开始,同时还意味着中国商飞的安全质量工作又有了新的挑战。文章由企鹅科学和科普中国联合推出转载请注明来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