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害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初期叶面上生白色至浅灰褐色的小点,一般正面多于叶背面,斑点扩大后呈椭圆形至梭形,在湿度大时表面生稀疏的霉层,后期病斑互相联合成大片枯死斑,致使半叶或全叶枯死,潮湿时枯叶表面密生灰色至灰褐色的绒毛状霉层。有时病叶上不产生白点,由割茬的刀口处向下腐烂,开如呈水渍状,后变为淡绿色,有褐色轮纹,病斑为半圆形至“V”字形,以后病部继续向下扩展2~3厘米,病叶黄褐色,湿度大时生灰色或灰绿色绒毛状霉层。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或,在气候温暖地区,分生孢子也可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天遇到适宜条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又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每次收获都会把病菌散落于土表,致新生叶染病。二、发生因素 相对湿度95%以上时孢子萌发,但不如在水滴中萌发更好。因此,一般低温高湿,特别是湿度大时发病严重。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如黄苗、竹杆青、791雪韭等。②发病重的地块施入草木灰36000千克/公顷左右,生石灰4500千克/公顷,将其翻入土中,做成畦,浇足水,覆上塑料膜,将棚室塑料膜盖严处理10~15天,在晴好天气下温室大棚中20厘米土层温度可达52℃以上,3~5天后就可杀死土壤中病原。③适时通风降湿。采用浇小水或滴灌。④合理密植。多施有机肥和饼肥,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补施微肥,促进韭菜健壮生长。⑤韭菜收割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防止病原蔓延。(2)药剂防治:①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每次收后盖土前都要喷药,每隔5~7天喷1次,连续2~3次。②棚室内可选用烟雾法或粉尘法。扣棚后用45%百菌清烟剂3.75~4.5千克/公顷,杀灭棚内残存的病菌,起到减少病菌侵染的作用。也可选用5%百菌清粉剂15千克/公顷,或6.5%乙霉威粉剂15千克/公顷,使用喷粉器均匀喷粉。编辑:石慧芳审核专家:山西农业大学教授 温祥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