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概念地震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爆破所谓的爆破,就是指炸药爆轰瞬间产生的高温高压破碎物体及破碎块运动的过程。
产生效应地震波当药包在岩石中爆破时,临近药包周围的岩石会产生压碎圈和破裂圈。当应力波通过破裂圈时,由于它迅速衰减,无法引起岩石的破裂,只能使岩石质点产生弹性振动,这种弹性波就是地震波。影响地震波的因素有很多,比如:
1.装药量的影响,距爆炸源一定距离的质点振动速度随药量的增大而增加,随药量的降低而减少;
2.爆炸爆轰速度的影响,一定条件下,震速与爆轰速度成正比;
3.传播途径介质影响,介质影响质点振动速度。
爆破飞散物在工程爆破中,被爆介质中那些飞得较远的碎石,称为爆破飞散物。造成爆破飞散物的因素有很多,如:
1.装药量过大,致使尚有多余的能量作用在石块上,使碎块获得足够的动能向四周飞散;
2.爆物的介质结构不均匀,爆破气体会作用在某些弱面,导致这些部位产生大量飞石;
3.炮孔口堵塞的长度不够,导致孔口破碎,产生飞石;
4.起爆方式也会影响爆破时飞石的产生;
5.自由面对装药量的影响。
空气冲击波爆破空气冲击波是爆破产生的空气内的一种压缩波。炸药在空气中爆炸,具有高温高压的爆炸产物直接作用在空气介质上;在岩体中爆炸,这种高温高压爆炸产物就在岩体破裂的瞬间冲入大气中。爆破空气冲击波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有:
1.裸露在地面上的炸药产生的冲击波,比如地上的导火索;
2.装药孔口堵塞长度不够,堵塞力度也不够,高温高压爆炸产物从孔口外溢,产生空气冲击波;
3.局部抵抗线太小,沿该方向以释放爆炸能量,产生空气冲击波;
4.岩体不均匀,在断层、夹层等薄弱部位,爆炸产物集中喷出形成空气冲击波;
5.爆破时岩体沿最小抵抗线方向振动外移,发生鼓包运动,以及强烈的振动诱发空气冲击波。
预防措施爆破危害影响程度大小与爆破技术、爆破参数、地质构造、岩体物理力学性能、施工工艺等因素有关。虽然诸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使问题错综复杂,但是随着对爆破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在达到爆破设计效果的同时,把爆破的危害影响降至最低。
地震的危害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类型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汶川地震就属于此类地震。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陷落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人工诱发地震:由于人类活动而引发的地表变化的地震称为人工诱发地震。
预防措施对于地震,我们应该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才不会使地震造成更多伤亡1。
爆破地震效应控制保护措施,可以采用一定技术措施来减轻地震波危害,它包括降低地震波的强度和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两方面内容。具体的方法和措施有: (1)采用预裂爆破或开挖减震沟槽;(2)限制一次爆破最大用药量; (3)对于建筑物拆除爆破,应加大拆除部位,减少爆破钻孔数,对基础部位采用部分爆破拆除方式、低爆速炸药或采用静态破碎剂; (4)设置缓冲层; (5)选择合理爆破器材,设计合理爆破参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