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持续性感染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概述

持续性感染是指有些病毒感染机体后,可在受感染细胞内长期存在或终身携带病毒,而且经常或反复间断的向外界排出病毒。包括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病毒感染。持续性感染则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感染, 较难治愈;引起慢性炎症, 并可发展为严重疾病, 甚至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由于持续性感染患者需长期用药物治疗, 是构成对抗生素及药物耐药的来源之一;同时, 因部分持续性感染的患者或病原体携带者可持续排出病原体, 构成了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 防治持续性感染已成为传染(感染性)疾病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 因各种持续性感染的致病机制不同, 而且临床表现各异, 尚无一种公认而又比较满意的分类方法。但根据

微生物繁殖的特点, 结合临床疾病进展的过程, 以及是否在病程中可检出病原体等综合因素, 大致可将持续性感染分成4大类1。

急性感染恢复后出现晚期并发症这是一类较少见的持续性感染, 主要为麻疹感染晚期出现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sclerosingpanencephalitis,SSPE)。对这类感染的研究提示, 在一些微生物持续感染过程中有可能累及神经元, 而在神经元中潜伏的病毒可致宿主细胞发生变化, 并提供微生物基因组在细胞中持续存在的条件。

潜伏感染这类感染的特点为机体表现为临床急性感染痊愈后,微生物或其基因组(或基因)潜伏于某一部位, 一般不能用

常规方法检出。在一定条件下, 潜伏的微生物可被激活而出现临床症状。如单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pstein-Barr(EB)病毒以及人类疱疹病毒6型均为可致潜伏感染的病原体。近日由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的上升, 以及器官移植技术、肿瘤化疗等的更多应用, 上述潜伏感染病毒的激活甚至可致残或致死。对于这一类感染的早期发现, 有些可用药物控制, 防止出现严重后遗症。

慢性感染这类感染表现为病原微生物可持续存在于血液、组织或机体内的异物中, 并不断排出体外, 或经输血、器官移植或在机体免疫低下时引起疾病。一般微生物在不发病的间歇期可被检出。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为典型的慢性病毒感染。早期HIV感染也属于此类型的持续感染。

慢发性感染慢发性感染是目了解不多的一类, 主要见于病毒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中的慢病毒属(Lentivirusgenus)与

朊病毒(prion)。近来, 有一种疾病被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患者多为青年, 表现为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该综合征可能与EB病毒或肠道病毒引起的慢发性感染相关。朊病毒是一种非同寻常的致病因子, 有时也会被称为非常规性病毒(non-conventionalagentvirus)。目前认为朊病毒是一类不可能检测出核酸, 但可以在动物或人体内传播的蛋白分子。

感染机制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 对构成持续性感染的机制, 可归纳为:(1)病毒基因的表达被修饰或被抑制, (2)病毒基因

整合, (3)出现缺损干扰病毒颗粒(defectiveinterferingparticle,DIP), (4)病原微生物基因的变异, (5)病原体干扰宿主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6)机体产生免疫耐受性及(7)宿主遗传因素等。

但是每种病原体构成持续性感染的机制除有共性外, 还有个性, 此外在不同的病程中各种不同因素分别可起不同作用。可见持续性感染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以及至今仍存在进一步研究持续性感染的广阔空间1。研究表明,猪瘟病毒是通过对细胞溶解性感染的调节,引起树突状细胞无应答,诱导淋巴细胞凋亡,抑制I型干扰素产生和囊膜糖蛋白E2变异等多个方面来逃脱机体的免疫应答,从而建立持续性感染2。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