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湖北钉螺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湖北钉螺,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钉螺属的一种。贝壳中等大小,呈圆锥形。壳面呈黄褐色,缝合线较深,厣为角质,呈长椭圆形,有旋纹,核位于内侧下方。分布于我国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及四川等省。多生活于地势低的平原地区,水流缓慢,杂草丛生的小河、湖泊沿岸、稻田、池塘、水网地区灌溉沟渠的岸边等处都常遇到。为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1

形态特征贝壳中等大小,坚厚,呈圆锥形,壳高10毫米,宽4毫米。螺层7~8层,膨胀,各层缓慢增长。壳顶略尖;螺旋部高,体螺层膨大。壳面呈黄褐色,具有粗而稀疏的纵肋,纵肋的数目变化很大,都在缝合线处折断。缝合线较深。壳口呈长椭圆形,周缘完整,具有黑色框边,外唇简单,背侧具有一条强的唇嵴,内唇外折,遮盖窄小的脐孔,上方贴复于体螺层上。脐孔呈缝状。厣为角质,呈长椭圆形,有旋纹,核位于内侧下方。

地理分布湖北钉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国、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4个国家,其中在中国分布最广,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及四川等省。21

生活习性湖北钉螺在是水陆两栖动物,幼螺在水中生活,成螺则一般生活在靠近水源,潮湿而营养质丰富的陆地上。江湖洲滩、河流两岸、灌溉沟渠、地下水或者地表水充足地区是钉螺孳生的适宜环境。

生态型根据钉螺孳生的生境和当地钉螺的形态和其他生物学特征,生态学家又将我国大陆钉螺大体分为三种不同的生态类型:平****原水网型山区丘陵型湖泊沼泽型

平原水网型: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如上海、江苏和浙江等省,螺体大小中等,高度在6.5—7.5mm之间,有纵助,钉螺的面积占全国有螺面积的7.8%,感染人数占全国的1/3,感染度较重。

山区丘陵型:除上海市外南方12省、市、自治区都有这一类型。体形较小,高度在5.8—5.9mm之间,螺壳光滑无肋或仅有浅密肋纹,钉螺分布面积占全国有螺面积的9.6%,病人占全国总数的22.7%。

**湖泊沼泽型:**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及江苏等省的长江沿岸洲滩和湖泊。此类型钉螺体型较前两种大,高7.50mm以上或超过10mm,壳厚肋深,分布面积最大,占全国钉螺总面积的82.6%,病人占全国病人的43.7%,疫情最为严重。3

分布条件钉螺的分布一般规律是随水系自上而下地分布在各个不同地形的孳生环境中。影响钉螺分布的自然因素很多,如水分、温度、植被、土壤、食物、光线、氧气等。

水是钉螺生长、繁殖的必要条件之一,尤其是幼螺。钉螺的分布与水质也有一定关系,多孳生于pH为中性或弱碱、弱酸性,pH值以6.7—7.8为宜。温度也是钉螺分布的重要影响因子,适合钉螺生活的温度是20—25°C,交配的适宜气温为15—20℃,30°C以上或10℃以下则不适宜,最适宜钉螺产卵的温度为20—25℃。植被是钉螺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不同的植被类型中,钉螺生存有其最适宜的植被高度、盖度和植被范围。3

迁移扩散方式一般来说,钉螺喜固守原地,不善于迁徙。钉螺运动方式分为两种,即以爬行和游泳为主要运动方式的主动扩散和以随物漂流和人、畜携带为主要方式的被动扩散。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开发工程的增多,人、畜流动的不断增加,通过人为携带方式造成的钉螺扩散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钉螺的种群发育和迁徙、分布受地质形成、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人口流动、水利工程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3

血吸虫病与钉螺血吸虫生活史血吸虫病是一种历史悠久、分布面广、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它是由血吸虫寄生引起的疾病。生活史成熟的雌雄血吸虫合抱交配并在终末宿主的肠系膜下层小静脉末梢产卵,虫卵在肠壁血管内发育成熟,卵内所含毛蚴释放毒素,破坏肠壁组织,形成溃疡,虫卵沿肠壁损坏组织进入肠腔,随宿主类便排出体外。排出体外的虫卵一旦遇到有水的环境,就在水中很快孵出毛蚴,**毛蚴碰到中间宿主—钉螺,即进入其体内继续发育,形成内含子胞蚴的母胞蚴,子胞蚴发育生成数万条尾蚴,**尾蚴在水域中接触到终末宿主——人和家畜或易感动物,即侵入其体内,经血液循环,最后在终末宿主肠系膜静脉发育为成虫,侵害终末宿主。

血吸虫在终末宿主体内可存活数年至10数年,能损伤宿主机体及器官机能,造成严重危害。虫卵的寄生部位不同而致病情况也因此有别,如虫卵会进入脑组织,堵塞小动脉,沉积于脊髓和周围神经。造成脑组织受损出现炎症病变,组织缺血性坏死,脊髓损伤和神经鞘细胞恶性病变等不良反应。

**如果人畜常到感染性钉螺较多的地方活动则较易感染。**此外,也有大量尾蚴随水流扩散到无螺地区造成感染的情况。3

钉螺防治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人们自从认识了日本血吸虫生活史后,就采用各种方法消灭钉螺,以达到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目的。消灭钉螺是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关键措施之一。防治实践也证明了控制钉螺是消灭血吸虫病的一项重要措施,特别是消灭感染性钉螺对降低人畜感染率、减少血吸虫病对人体的危害十分重要。

灭螺的方法很多,主要分为四种:物理灭螺、化学灭螺、生物灭螺和植物灭螺

物理灭螺:即用土埋、蓄水养殖等方法,改变钉螺的孳生环境,使其无法孳生。用这些方法可以结合农田、水利和积肥等工作进行。

**化学灭螺:**指釆用适当的方式,利用对钉螺有毒的化学物质来达到杀灭钉螺的目的。较常用的药物有五氯酚钠和血防67。但化学药物灭螺价格高,且对非靶向生物有毒性,对环境污染严重,需要反复运用,所以最好以化学药物灭螺为辅,而以环境改造为主。

**生物灭螺:**是利用自然界中部分生物种群(如天敌等)或其他生物学方法,造成对钉螺生存或繁殖不利的环境,打破原有的种群平衡,达到控制或消灭钉螺的目的。包括竞争灭螺、捕食灭螺、细菌灭螺、寄生灭螺。

**植物灭螺:**是指利用自然界植物资源广泛、取材方便等特性,采用具有杀螺作用的植物根茎叶等的提取物和水浸液,来杀灭和控制钉螺。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优点在于对环境无破坏,对于血吸虫病流行、植物资源丰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来说,可以充分利用。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陈松波 - 副教授 -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