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虹鳟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虹鳟,学名:Oncorhynchus mykiss (Walbaum, 1792),属鲑形目鲑科太平洋鲑属的一种鲑鱼。最大体长:120cm,栖息深度:0~5米,誉为“水中人参”。善于跳跃,上钩后激烈拼搏。已从北美西部引殖到很多国家。栖于湖泊和急流,体色鲜艳。体上布有小黑斑,体侧有一红色带,如同彩虹,因此得名“虹鳟”。在北京顺义有养殖基地。

简述属硬骨鱼纲、鲑形目、鲑科、大麻哈鱼属。学名Oncorhynchus mykiss(Walbaum)。有陆封型、湖沼型、降海型三类。养殖的主要为陆封型。1

形态特征虹鳟体重可达约2.8公斤(6磅),硬头鳟(大型湖泊中的类型)可从约4.5公斤到超过此重量的一倍以上。另一虹鳟类型爱达荷州坎卢普斯虹鳟(Kamloops),可重13.6公斤以上。

体长形,吻圆,鳞小而圆。背部和头顶部苍青色、蓝绿色、黄绿色或棕色。侧面银白色、白色、浅黄绿色或灰色。腹部银白色、白色或灰黄色。体侧沿侧线中部有一条宽而鲜艳的紫红色彩虹带,延伸至尾鳍基部。体侧一半或全部布有黑色小斑点。稚鱼期体侧出现5~13个黑色的幼鲑斑。体长15厘米时消失,由紫红色彩虹带代替。1

背鳍条Ⅳ—9~12。臀鳍条Ⅱ—8~12。胸鳍条Ⅰ,11~13。鳃耙20。侧线鳞118~130。幽门盲囊59~64。脊椎骨61。
体长为体高的3.3~3.5倍,为头长的3.9~4.6倍,为尾柄长的7.7~9.2倍,为尾柄高的9~9.4倍。头长为吻长的3.7~4.4倍,为眼径的5.8~6.6倍,为眼间距的2.6~2.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1.2倍。2

体长,稍侧扁。吻圆钝。口大,向上微斜。颌齿发达。眼中大。体被国鳞。胃曲管状。

背鳍起点前于腹鳍,其后方具脂鳍。胸鳍小,不达腹鳍。尾鳍叉形。

体背部苍绿或黄绿色,腹鳍灰白色,两侧银色白。头、背、体侧及各鳍散布数量不等的小黑斑点。

性成熟的个体沿侧线有一条宽的虹彩带纹,生殖期尤为艳丽。成熟雄鱼的下颌增大。向上弯曲成钩状。3

生长环境原产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北美洲北美洲的山涧、河流中。喜栖息于清澈、水温较低、溶氧较多、流量充沛的水域,虹鳟生活极限温度0~30℃,适宜生活温度为12~18℃,最适生长温度16~18℃,低于7℃或高于20℃时,食欲减退,生长减慢,超过24℃摄食停止,以后逐渐衰弱而死亡。它对水中溶氧要求高。溶氧低于3毫克/升为致死点,低于4.3毫克/升时出现“浮头”开始死亡。溶氧低于5毫克/升时,呼吸频率加快。要使虹鳟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溶氧最好在6毫克/升以上,9毫克/升以上快速成长。最适水质为:生化需氧量小于是10毫克/升 。氨氮值低于0.5毫克/升,pH值6.5~8。虹鳟有陆封型(终生在湖泊、河川中生活)和降海型(指入海生长的硬头鳟)两种。两者的杂交子代可以入海。

虹鳟属于肉食性。幼体阶段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昆虫为主;成鱼以鱼类、甲壳类、贝类及陆生和水生昆虫为食,也食水生植物叶子和种子。2

分布范围分于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部分水域以及哥伦比亚的河流。

生物学特性在河川中栖息的虹鳟,通常生活于水质清澈,具有砂砾底的上、中游水域中。虹鳟适宜生活温度为12~18℃,最适生长温度16~18℃。稚鱼适宜生长温度10℃。低于7℃或高于20℃,食欲减退、生长缓慢。超过24℃停止摄食,机体衰弱以至死亡。虹鳟喜逆流,亦喜氧。水中溶氧低于3毫克/升时会出现大批死亡;低于5毫克/升时,呼吸频率加快,感觉不适;6毫克/升以上,生长良好。虹鳟生存于pH值5.5~9.2的水中,最适pH值范围为6.5~6.8。随个体的成长对盐度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上浮稚鱼适宜盐度为5‰~8‰,1龄鱼20‰~25‰,成鱼35‰。当体重达35克以上时,只要经半咸水过渡,即能适应于海水生活。1

食性以陆生和水生昆虫、甲壳类、贝类、小鱼、鱼卵为食,也食水生植物的叶和种子。产卵期照常捕食。在饲养条件下,能摄食配合饲料。其生长与水温、给饵量等关系很大。在年平均水温14℃的条件下,通常满1年体重为100~200克,满2年400~1000克,满3年1000~2000克。在9℃条件下,满1年为40~50克,满2年200~300克,满3年800~1000克。寿命一般8~11龄。最大个体可达25千克。1

繁殖方式繁殖期雌鱼3龄开始性成熟,雄鱼为2龄。虹鳟鱼雌雄异体,体外受精。虹鳟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产卵场在有石砾的河川或支流中,雌鱼掘产卵坑,雄鱼保护,卵沉性。每个产卵坑通常有受精卵800~1000粒,个体怀卵量10000~13000粒,分多次产出,已知同一个体有繁殖五次的例子。其雌雄鱼的鉴别,外观主要依据鱼的头部,头大吻端尖者为雄鱼,吻钝而圆者为雌鱼。

三倍体三倍体虹鳟鱼是四倍体虹鳟鱼和普通二倍体虹鳟鱼杂交产生的全雌性虹鳟鱼。具有生长周期短,成本低,肉质好的特点。

虹鳟鱼养殖采用的是一种高密度流水养鱼方式,科技含量高,虹鳟鱼养殖技术水平上看,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个商品鱼生产周期,生产周期较长,投入较高,要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改良品种,提高虹鳟鱼生长速度,缩短生产周期,尽而降低成本。

根据国内外养殖虹鳟鱼最新动态,如果采用全雌三倍体技术则可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采用该项技术,具有以下突出优点:其一,采用全雌三倍体虹鳟鱼进行养殖,可提高虹鳟鱼成活率10%,可提高生长速度10—20%。其二,采用该技术可避开因性腺发育而对饲料的过多消耗,降低养殖成本5%以上,可提高经济效益15%~20%。

养殖技术种苗管理水质的要求

1.温度:这是重要条件,四季水温最好在12~18℃,夏季最高水温不能超过24℃。

2.溶氧:水中溶氧应在7mg/L以上,最低时一般不能低于5 mg/L。

3.水流流量:要求有较大的流量,流量大,养殖规模大,产量也高。一般每秒1升水的流量,具有100-200公斤的生产能力。

4.要求水质清洁,无污染,不含泥沙。

养殖池条件

1.鱼池形状:各地养殖虹鳟的鱼池形状各异,但以长方形为多。 一般长宽比例为8:1--10:1,可根据地形确定适当比例。从进水口到出水口保持一定的坡降(1/50--1/100),便于水体交换和排污。池与池之间可利用地形分级跌水排列布局。

2.鱼池面积与深度:大致可参考如下尺寸:

|| ||

3.鱼池建设:鱼池结构为砖混结构,内壁用水泥抹光滑。进出水口设在鱼池上中部,以便于保持水位。同时,进出水口都要设栅栏,以防逃鱼。

苗种及投放

1.苗种的放养密度:各养殖阶段参考密度

2.苗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伤、无病。

3.鱼苗、鱼种在投放时要消毒处理。

饵料的要求

1.虹鳟鱼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为40%~45%,要求饵料营养全面,粗蛋白含量幼鱼在45%左右,成鱼不低于40%,饵料中要有较高的脂肪含量,还应注意添加矿物质和维生素。

2.饵料可就地取材,利用小鱼、小虾、动物内脏、猪血、蚕蛹、蚯蚓等动物性原料与豆饼、麦粉、玉米、糠麸、蔬菜等在不同阶段按不同比例混合加工成颗粒饵料进行投喂。如苗种阶段动物饵料可占60%左右,成鱼50%左右,亲鱼40%左右。

3.饵料一定要新鲜。严禁使用霉变的饵料。

日常管理

1.投喂:成鱼每日投喂2次,上午9时和下午15时,苗种每天可增喂1~2次。日投饵量以鱼体重计,幼鱼约占3%~4%,成鱼1%~2%。

2.筛鱼:虹鳟经一段时间饲养,个体大小会出现差异,要定期筛选,保持每个鱼池中的鱼大小基本一致。

3.加强鱼病防治工作,发现病鱼要立即采取治疗措施,死鱼要及时剔出。

4.当出现缺氧时要采取增氧措施,以免鱼类窒息死亡。

养殖方法虹鳟(Oncorhynchus mikiss)是一种冷水性鱼类,是最广泛的世界性养殖鱼类之一。由于虹鳟最适合进行人工集约化养殖,具有高产、高效、市场广阔等特点,所以虹鳟鱼养殖发展迅速,养殖面积范围及产量在逐年增长。

饲养成鱼是我们的生产目的,一般饲养成鱼是用满1龄的鱼做为鱼种开始饲养,也有的是从当年鱼开始一直养到食用鱼出池,各地可根据条件来决定。

1.放养密度,要想获得高产,必须放足量的鱼种,通常在一年的生长期中,年生产量约为放养量的3.5~5倍,在允许的条件下,放养量和生产量成正比,所以,要实现预定年产量,放养量必须达到生产目标的20~30%。

2.饲料、饲养成鱼的饲料主要有,进口鱼粉、国产鱼粉、肉骨粉、肉粉、血粉、酵母粉、啤酒酵母、豆饼、大豆、豆粕、麦麸皮、玉米面、面粉下脚、另外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鱼油、豆油等。饲料中粗蛋白含量43%左右,粗脂肪13%左右,粗灰分6~12%,粗纤维2~5%,无氮浸出物20~25%,碳水化合物20~30%,磷0.8%以上,钙0.2~0.25%,镁0.1%,氯化钠1~2%,饲料中的代谢能应大于300千卡/100克。

饲料原料一定要保证质量,发霉、变质的饲料坚决不用。

3.管理

(1)水的管理与控制,养鳟用水要求清洁无污染,注水率在10~15之间,养成鱼最佳生长温度是12~18℃,常年水温最好不低于10℃,最高不超过22℃,水中溶解氧要在9㎎/L以上为好,池水最低溶氧不应低于5 mg/L。

(2)增氧,在有限水量下要获得尽可能大的产量,就需进行增氧,增氧措施有二种,一种是注入水的自然落差,跌水增氧。另一种方法是用增氧机来增氧,使用的增氧机有浆叶式、YL叶轮式、涡轮式、喷水式、水车式等。

(3)筛选,同一池鱼,在成长中出现明显差异,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如能通过及时筛选将够商品规格的鱼及时出售或单独放养,这样有利于小规格鱼的生长。筛选成鱼可用与鱼池等宽的横拦筛选器筛选。

(4)投料,采用手撒的方法,大规模生产厂家,用自动投饵器。投饵次数一般为每天两次。投饵要定量,防止鱼吃得过饱,一般达到八成饱即可,观察鱼抢食减弱,部分鱼离群游走时,即可停止投饵,投饵数量参照表1,投饵要均匀,尽量使鱼都能吃到足够的饲料,要注意减少饲料的浪费。

(5)鱼病防治,鱼病应以预防为主,如果在鱼感染疾病前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即可杜绝或减少鱼病发生,降低损失,当发现了鱼病后,就难免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对鱼病应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我国虹鳟常见鱼病的种类有:病毒性疾病、IPN、IHN、VHS。细菌性疾病有疖疮病、弧菌病、鳃病、肾脏病、肠道疾病等。霉菌引起的鱼病主要是水霉病。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有:白点病、小瓜虫、三代虫、钩头虫、鱼虱症等。还有营养性的,肝脂肪变性病,维生素缺乏症。

治疗鱼病的方法采用内服药:即将药物拌入饲料中,制成药料投喂和外用消毒药:即止水、半流水、或洗浴消毒等方法。

较普遍使用的药物有:呋喃唑酮、氯霉素、磺胺类药物拌药饵或药浴。拌药饵,用按呋喃剂每公斤饲料中加0.1g,氯霉素按公斤鱼体重加25~50mg。药浴消毒,孔雀石绿2ppm,止水消毒40分钟,硫酸铜1/2000浓度洗浴30秒。福尔马林1/4000洗溶60分钟,敌百虫50ppm40分钟。在制作药饵和进行消毒时,要特别仔细,药量不够不起作用,用药过量易会造成死鱼危险,所以在称量时一定要准确,并严格按说明添加,在用消毒剂时,水的体积一定要量准确,时间掌握好,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研究报告PNAS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研究分析鱼类细胞磁性特征(虹鳟鱼)

作者:Michael Winklhofer 来源:PNAS 发布时间:2012-7-26 13:36:02

虹鳟鱼的磁场细胞中,磁性微粒紧邻细胞膜,而非细胞核。图片来源:H. Cadiou

在大海里畅游三年时间,离家300公里之遥,虹鳟鱼依然能径直地回到它最初的孵化地。通常,虹鳟鱼跟随着溪流游弋,并且鲜少出现方向错误。

之前的研究显示,很多种类的鱼和候鸟能够察觉磁场强度的不同。科学家认为这种能力的关键在于磁铁矿(为所有矿产中磁性最强的),他们发现磁铁嵌在一些鸟和鱼的组织中。但是科学家一直未能分离出单个含有磁性物质的细胞。

由于这些磁场细胞数量极少,并且彼此距离较远——如果它们聚集在一起,可能会彼此影响磁性,因此很难分离。研究人员表示,假如有一个组织中含有这种磁场细胞,那磁场细胞所占的比例很可能不到万分之一。

为将磁场细胞分离出来,Winklhofer和同事们在显微镜下放置了悬浮的虹鳟鱼细胞,显微镜上也装置了磁铁。研究人员认为,这样一来,所有含有磁性的细胞将会慢慢围绕磁铁旋转。用这种方法,研究人员从虹鳟鱼的鼻部分离出了磁场细胞。在每个虹鳟鱼的嗅觉组织中,他们发现有1到4个细胞围绕旋转磁场转动。并且,在每个细胞中,磁性微粒紧挨着细胞膜。

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研究报告称,每个细胞的磁力比研究人员预想的大上百倍。这暗示,鱼类不仅有能力觉察基本方向,而且其对磁场强度的感知能力能给它们提供更为精确的经纬度信息。(中国科学报 唐凤)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管雪婷 - 副教授 - 东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