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浪鱼,学 名 : Schizothorax taliensis 原名鱇浪白鱼,属鲤形目鲤科白鱼属。测量 100尾标本,全长124——186毫米。体细长而略侧扁,整个身体轮廓犹如 一狭长的纺锤形;背部平直,腹缘呈浅弧形,头长显著长于体高。
概述抗浪鱼是云南抚仙湖的特产,繁殖力极强,产量很大。此种鱼细长,一般大小如长辣椒,最大的如脚指拇般粗,长超不过20公分,但少见。抗浪鱼肉味鲜美,烹食不破腹取肚杂,可煮、炒、焖、蒸吃,尤以油煎和用炭火烧吃最香。1
个体虽小,但肉味鲜美, 一直是抚仙湖的主要渔业对象。七十年代后,由于过量捕捞和入侵物种银鱼的引入,野生抗浪鱼几乎绝迹。
生活习性抗浪鱼习惯在深水鱼洞中栖息。当抗浪鱼游向湖岸边产卵时,湖滩银光闪闪,极为壮观。更为奇特的是:抗浪鱼游向湖岸还有一个规律。在鱼汛期,每十天中只有三天游到湖边,另外七天游回深水里,群众称之为“来三去七,,并按这一规律捕捞抗浪鱼。2
人工繁殖抗浪鱼是抚仙湖的特产鱼类,人工驯养繁殖抗浪鱼是云南省科技厅的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经项目单位和技术人员两年的探索和精心饲养管理,在海口抗浪鱼养殖场人工饲养的5000尾抗浪鱼 ,通过激素处理和人工模拟抗浪鱼的自然产卵习性,于2002年5月6 、7日第一批产卵,10日孵化出鱼苗,5月14 、15日第二批产卵,两批共孵化出鱼苗5万多尾。2 002年7月24日,海口抗浪鱼养殖场有6-8厘米2龄抗浪鱼40万尾,1--1.5 厘米1龄抗浪鱼20万尾。标志着抗浪鱼人工驯养繁殖取得成功。经过两年多的探索研究,项目组科技人员已初步掌握了抗浪鱼的整个生活周期和生活习性、人工饲养管理技术、疾病防治措施,为下一步继续研究,恢复抗浪鱼种群奠定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为进一步完善抗浪鱼人工驯养繁殖技术,扩大规模,使抗浪鱼的种群得到尽快复,2002年7月26日 ,由澄江县科学技术局、澄江县水电局组织筹备,玉溪市科学技术局主持召开“澄江县抚仙湖抗浪鱼人工驯养繁殖评价会”。抗浪鱼人工驯养繁殖专家评价组、抗浪鱼人工驯养繁殖课题组,省、市、县有关单位领导,新闻媒体等46人参加会议。会议通过课题组汇报项目实施情况,专家及领导提问,课题组答辩,评价组提出评价意见等议程,对抗浪鱼人工驯养繁殖取得成功给予充分肯定。建议课题组及县科学技术局、水利局做出计划,从抗浪鱼种苗数量、发展规模等方面,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争取更多资金投入,使来之不易的这项技术尽早发挥作用,让抗浪鱼种群尽早得到恢复,造福于沿湖居民,促进抚仙湖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为濒危物种的种群恢复,著物种的产业化生产探索一种模式。
2008年,云南省新平县桂山中学师生开展题为“在新平县进行抗浪鱼的异地放养试验”的社会实践活动,分两次从江川县抗浪鱼研究中心购进3500尾抗浪鱼苗和200尾亲鱼投放在新平县建兴乡磨味村二级电站调节水库。时隔两年,经过捕捞测试,这些抗浪鱼苗已经长大并达到商品鱼规格。这标志着抗浪鱼可以实行异地养殖和保护。 抗浪鱼是抚仙湖的特有经济鱼类,由于过渡捕捞、水域生态环境变迁等原因,一度为抚仙湖盛产的抗浪鱼在上世纪90年代却到了濒临灭绝的状态,2003年被列入《云南省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
新平县桂山中学师生开展抗浪鱼异地养殖获得初步成功,既是拯救抗浪鱼的有益尝试,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车水捕鱼大概由于鱼类喜欢逆流而上的特性在抗浪鱼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 -- 所以才被称之为“抗浪鱼”。就是巧妙利用了抗浪鱼这一显著特性及其产卵期“来三去七”的特性,当地渔民发明了一种特有的捕鱼方法:车水捕鱼法。用水车把水抽向引水渠,抗浪鱼便自动游入渔民特制的鱼篓中。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启军 - 副研究员 -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