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梭鱼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梭鱼体被圆鳞。背侧青灰色,腹面浅灰色,两侧鳞片有黑色的竖纹。为近海鱼类,喜栖息于江河口和海湾内,亦进入淡水。性活泼,善跳跃,在逆流中常成群溯游,吃水底泥土中的有机物。体型较大,我国产于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梭鱼身体细长,最大的梭鱼可以长到1.8米长。梭鱼的头短而宽,鳞片很大。梭鱼的背侧呈青灰色,腹面浅灰色,两侧鳞片有黑色的竖纹。梭鱼生活在沿海、江河的入海口或者咸水中。梭鱼喜爱群集生活,以水底泥土中的有机物为食。1

形态特征1.梭鱼,又译金梭鱼或梭子鱼,俗称海狼(Barracuda)或麻雀锦,是一种金梭鱼科魣属的条鳍鱼。个性凶狠且具侵袭性,爱联群出动,因其较大的体积(可长达1.8米)和凶猛的外形而广为人知。梭鱼身体属长圆柱形,嘴巴尖,下巴阔大,头如梭,长有突出的犬牙状牙齿。两边背鳍分开,一边有五条刺针,另一边则有一条刺针和九条放射状线条,全身横线明显。梭鱼主要是用来作观赏用途,但亦可作食用,产于沿海或海水淡水交界处,肉质鲜美,不过却含有珊瑚礁鱼毒素。

上下颌上长着尖锐的牙齿。两只宽大的背鳍和叉形的尾巴可以给梭鱼提供足够的前进动力。梭鱼喜欢在海面上蹦蹦跳跳。它们常常跃出水面,连续不断地做跳跃动作。识别梭鱼并不困难。梭鱼的眼睛周围的颜色是略带红色的黄色。

2.梭鱼(湾海产),北方叫红眼鱼、肉棍子;棱梭,又称犬鱼、尖头西;鲻鱼,俗称乌鲻、白眼。其共同特征是体呈纺锤形,性活泼,常跳跃。

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对梭鱼有了较多的认识。屠本峻在《海味索隐》中说它“不嫌入淤而食泥”。梭鱼常常用下颌刮食海底泥沙中的低等藻类和有机碎屑。梭鱼的鳃耙密集,牙齿退化成微小的毛刷状。梭鱼幽门胃的肌肉很发达,象一个沙囊,非常适合研磨和压碎泥沙中的食物。

梭鱼在开阔的温暖海域产卵。每到产卵季节,梭鱼将卵子和精子直接释放到海水中。受精卵孵化出来的幼鱼靠浮游生物为食。梭鱼有一个长长的流线型的身体。这使它在水中能迅速游动。梭鱼有一个向前延伸的下颌。

梭鱼属于鲻形目的鲻科。体纺锤形,细长,头短而宽,有大鳞。脂眼睑不甚发达,仅遮盖眼边缘。

体细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头短小而宽,背面扁平,吻端钝尖。口小,前下位,口裂略呈人字形,上颌中央有1缺刻,可与下颌中央突起相吻合。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齿细弱,下颌无齿。眼较小,侧上位;眼间隔宽平,宽约为眼径的1.9倍之内;眶前骨末端在近口角处稍下弯,边缘有锯齿。前鳃盖骨和鳃盖骨边缘平滑。

鳃孔大。尾柄粗,长为高的1.8-2.2倍。背鳍2个,分离。第1背鳍位于体背中间稍偏前,由4根鳍棘组成,前3棘粗,第1棘最长;第2背鳍位于第1背鳍末基与尾鳍基之间中央稍偏后,前缘有1棘,后缘微凹。胸鳍较宽长,侧中位,鳍条向下渐短。腹鳍较小,位于胸鳍起点与第1背鳍起点之间近中央下方,左右两鳍靠近,各有1棘。臀鳍始于第2背鳍起点稍前下方,两鳍近同形,后基近相对,其前缘有3棘。尾鳍浅叉形。体被大栉鳞,胸鳍基部上缘无长鳞。无侧线。

体背灰青色,体侧淡黄色,上部具有几条黑色纵纹和许多斜横纹,腹部白色。眼晶液体呈红色。尾鳍、胸鳍淡黄色。其他各鳍均浅灰色。体长一般为20-40厘米。
吻短,体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眼较小,脂眼脸不发达,眼旁一圈呈红色。上颌骨在口角处突然向下弯曲。第一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基近。尾鳍后缘微凹。

生活习性生态习性1、栖息。鲟鱼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有海河洄游性和江河定居性的种类,产卵期均向河道上游移动。史氏鲟是淡水定居种类,营底层生活;匙吻鲟也是一种纯淡水性鱼类,生活在水中层;欧洲鳇 、 俄罗斯鲟 、 裸腹鲟 、 闪光鲟和中华鲟等为洄游性种类;但部分种类如达氏鳇 、 小体鲟则有洄游性种群和定栖性种群 。

2、水温。据报道,鲟形目鱼类起源于俄罗斯北部和东西伯利亚一带的北极浅海区。除中华鲟、 达氏鲟和长江白鲟外,大多鱼类为介于温水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之间的亚冷水性鱼类,存活水温为 1 ~ 30 ℃,但不同种类的适温范围略有差异 。如匙吻鲟的适温范围极广, 在 0 ~ 37 ℃均可生存,最适温度为 20 ~ 25 ℃, 。史氏鲟的生存水温为 1 ~ 30 ℃,适宜生长温度在 21 ℃左右 。俄罗斯鲟生长的最适水温为 20 ~ 22℃。有资料显示,水温在 20 ℃时,鲟鱼苗 (0.5 ~ 0.6 g)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 15 ℃时 。近期作者的试验也表明,在水温为 19 ~ 20 ℃时,史氏鲟稚鱼生长较佳,而幼鱼则在 21 ~ 22 ℃时生长速度最快。

3、pH 值。鲟鱼类对水体的 pH 值要求在 7.0 左右。如匙吻鲟对水体的 pH 值适宜范围为 6.5 ~ 8.0;养殖史氏鲟的水体,pH 值应在 6.5 ~ 9.0。

4、溶氧。鲟鱼类对水体溶氧要求较高 。匙吻鲟要求溶氧在 3 mg/L 以上;史氏鲟的耗氧率、 窒息点均高于传统的养殖家鱼;对溶氧的要求不应低于 6 mg/L,当溶氧低于 4 mg/L 时,其食欲大减,低于 2.1 mg/ L 时, 则出现昏迷、 死亡。闪光鲟的窒息点 (1.60 mg/L)与史氏鲟接近;而中华鲟的窒息点则更高,为 2.8 mg/ L。所以在进行鲟鱼养殖时,应合理安排放养密度,注意池水溶氧状况,以免池水缺氧造成鲟鱼死亡 。

5、氨氮。氨氮是非离子氨 (NH3 -N)和离子氨 (NH+4 -N)的总和 。氨氮的毒性主要为非离子氨,它的毒性随碱性的增强而增强。庄平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史氏鲟对非离子氨的敏感性高于一般淡水鱼类,其晚期仔鱼的 96h LC50为 0.17 mg/L,早期仔鱼对非离子氨的敏感性低于晚期仔鱼,96h LC50为 0.63 mg/L 。非离子氨对短吻鲟(A.brevirostrum)鱼种 96h LC50为 0.58 mg/ L。2

生长鲟鱼生长较快, 且有较大的生长潜力。如 3 ~ 4 月孵化的长江白鲟仔鱼, 长至 7 月 ,全长可达 33 cm , 至 10 月全长可达 53 ~ 61 cm ;记录到的最大长度为 7 m , 体重 908kg。匙吻鲟在池养条件下, 当年可长至 670 g ;2 龄能达 3 ~ 4 kg ;5 龄 7 ~ 8 kg。在水温 18 ℃时, 用配合饲料饲养平均体重为 9.4 g 的史氏鲟幼鱼, 1 周年平均体重达
615 g , 最大个体 1040 g ;2 周年均重 2500 g , 最大个体 4000 g ;3 周年最大个体达到5900 g。另外, 不同种群、不同性别的鲟鱼的生长也存在差异, 如俄罗斯鲟, 其洄游性种群生长快于定栖性种群, 雌鱼生长快于雄鱼。2

食性鲟鱼是以动物食性为主的鱼类 。幼鱼多以底栖生物、 水生昆虫为主要食物,如甲壳动物 、 摇蚊类和毛翅目幼虫及水蚯蚓等;成鱼多以小鱼、 底栖动物为食;有些种类,如中华鲟在生殖期间多停食或仅摄食少量食物;有的种类 (如白鲟)为凶猛的食鱼、 虾 、蟹鱼类。匙吻鲟则终生以浮游动物为食。根据鲟鱼类的摄食方式,一般认为它们是依靠触须觅食的。但对中华鲟触须表面结构的电镜观察和不同刺激物的反应行为学的研究表明,中华鲟主要依靠吻部腹面靠近中央区域的电觉器官罗伦氏囊来觅食,而中华鲟触须、 味觉在觅食中作用不大。2

生长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也喜欢摄食比如米糠和豆饼粉与花生饼粉、干水蚤以及人工配合饵料等。梭鱼的摄食强度,有昼夜、季节、个体之间的差异。在日周期中,昼、夜均摄食,但通常在黎明前后及日落前后的摄食强度大于夜间;

在生长周期中,体长20-40厘米的梭鱼摄食强度大;在生殖期之前,摄食强度较大,食道和胃部总是充满食物。在生殖期和产卵徊游期,则很少摄食和不摄食。

徊游梭鱼属近岸半徊游性鱼类,无长距离徊游现象,但可随季节、水温和本身的发育状况,做近距离、小范围的迁移运动。鲻鱼常栖息于浅海或河口水深1-16m处,当天气变冷,则游至深海越冬。

但个别也在较深的海湾和浅海中越冬。鲻鱼在较深的海区产卵,孵化后的小鱼苗则随潮漂游至近岸河口,滞留于咸淡水交汇处摄食生长。梭鱼一般生长在近海,每年定期结成大群到港湾、河口处产卵。6-7月间,黄渤海沿岸出现大量当年生幼鱼,并进入江河口处。买寒时则游至较深海区越冬。

每年4月份,梭鱼便在各河口区产卵,只做短距离回游,至12月份始到海水深处越冬,翌年开春即到近海河口生长育肥,形成渔汛。梭鱼具有丰富的营养成份,肉质鲜嫩,美昧可口,蛋白含量很高,是高级宴席上的佳肴,尤以春天的开凌梭最为名贵。烹制的梭鱼,以头为香,故民间有“丢了车和牛,不丢梭鱼头”之说。梭鱼除禁渔期外,可常年进行捕捞。

繁殖方式棱梭个体较小,一般体长200毫米左右,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沿海,中国仅产于南海和东海。梭鱼、鲻鱼体形较大,一般200-500毫米,大者600-800毫米。梭鱼为黄渤海主要港养鱼种,鲻鱼为东海和南海主要港养鱼种。梭鱼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鲻鱼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梭鱼、鲻鱼在中国南、东、黄、渤四大海域均有产出。

梭鱼繁殖方式。梭鱼的繁殖季节各地有异,渤海湾为4月底到6月初,浙江为4月初至5月初。性成熟年龄雄鱼为2~3龄,雌鱼为3~4龄。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以硅藻和小型生物为食。人工饲养时可投喂米糠、豆饼及酒糟等饲料。每年定期结群到港湾河口处产卵。

自然繁殖

梭鱼,亦称“肉棍子”、“红眼鲻”等,是中国沿海珍贵的咸淡水养殖新品种。近些年来,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利用滩涂港汊及内河池塘等水域,人工养殖梭鱼面积已达2000多公顷,平均每0.067公顷产鱼750多公斤。现将梭鱼的生态习性及人工繁殖技术简介如下:

梭鱼的繁殖季节, 中国渤海湾通常为每年4月底到6月初,江苏、浙江沿海为4月初至5月中旬。性成熟年龄一般为雄鱼2-3龄, 雌鱼3-4龄。一般雌鱼怀卵量在150万-600万粒之间。野生的梭鱼个体重可达10公斤以上。每年4月份,梭鱼便在各河口区产卵,只做短距离回游,至12月份始到海水深处越冬。

梭鱼每年定期结群到港湾、河口、滩涂港汊等处产卵。在6月初至7月底,黄海、渤海沿岸梭鱼幼鱼十分丰富,并进入江河入口处成群觅食,此时是人工捕捞野生鱼种的最佳时期。

人工繁殖

鲟鱼适应性较强,目前主要有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和流水养殖三种方式,养殖品种以史氏鲟、杂交鲟、俄罗斯鲟、小体鲟、西北利亚鲟等为主。

1、池塘养殖。由于鲟鱼对水质比较敏感,所以池塘应选择靠近清洁水源的地方,这样可以保证水质,保障进水需求。面积一般为 5~10亩,水深 2 米左右最为适宜。池底土壤要保持平坦,有一定的通气性,以便有机物分解。放养鱼苗前,须用适量的生石灰前进消毒,并用几尾鱼进行测试,以防水质碱性过大。池塘放养鲟鱼种,最好鱼种体重大于 100g,放养前鱼种用淡食盐水浸泡 5 ~ 10 分钟,以杀灭各种病原体及利于受伤鱼体恢复。放养密度根据鱼种规格而定,一般在 500~1000 尾。鱼种规格大,放养密度则相应减小。鱼种放入池塘后,由于争食不激烈,因此需要驯化,一般需 3~5 天的时间进行。由于鲟鱼对强光有规避性,因此开始驯化时应选择光线较暗的黎明和黄昏,速度要慢,并定时定量。一般驯化要 3 ~ 5 天。日常要随时观察鱼的活动及摄食情况,最好每天早、中、晚各一次。特别是夏季高温和雷雨天气,要防止鱼因缺氧而浮头,发生死鱼情况。及时清理池底的杂物,并监测水质的变化。冬季池水一般保持在 2~2.5 米,保证水面不能上冻结冰。同时定期施用如过磷酸钙、尿素等无机肥料,以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给鱼群提供足够的饲料和氧气。3

2、网箱养殖。网箱要求设置在水质清新、无污染且向阳的开阔水面,水深最好在 4~6 米,水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以防止水质恶化,从而影响到鲟鱼的生长。网箱的规格一般不易过大,这样便于管理。网箱四周要固定,以防风浪冲动网箱,造成损坏。网箱底部网眼要密,以防饵料损失。网箱应在放鱼前 7 ~ 10 天安装下水,让藻类附生,以免鱼种进箱后擦伤体表皮肤。鲟鱼种放养前用淡盐水进行浸泡消毒。放养密度根据鱼种体重而定,一般在 20~80 尾之间。鱼种入箱 2~3 天后方可投饵,饵料以全价颗粒料为主,刚开始投喂要少量多次,以进行诱食。随后根据鱼的体重进行适当调整。网箱应当设置专人看护,每天坚持巡箱,仔细观察鲟鱼活动和生长情况,及时处理可能遇到的情况。当鱼个体出现两极分化时,要及时分箱。3

3、流水养殖。流水养殖,是目前国内外采用最多的一种养殖方式。流水养殖首先需建立流水池,多以长方形、四角圆钝、圆形池、近似圆形为多。流水池要设置进排水系统,并要求达到交换水量大且流速较小,这样即可以保证水持,又能减少水中能量损耗。

一般在 5 月上旬左右进行放养。放养的鲟鱼种须选择体质较好,并在放养前进行消毒处理,确保鱼种无病无伤。放养密度根据鱼种体长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在 10~50 尾之间。放养后投喂与日常管理和池塘养殖相同。3

养殖技术养殖设施及配套工厂化养殖厂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房顶设彩钢瓦。房内建有养殖池,养殖池为圆形 混凝土结构,内径 4.5 m,高1.5 m,池底为锅底形,中间设置排水口,排水口用不锈钢网片设置防逃网,排水口利用75mm 的 PVC 管连通池外的水位控制管,通过水位控制管的高度控制池水的深度为 0.4~0.6 m。养殖池配有独立的进、排水及增氧设施。养殖期间用1 台 2.2 kW 的罗茨鼓风机通过管道及散气石增氧,每个养殖池放散气石10个。养殖用水为经曝气后的地下深井水,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要求,养殖池进水口常年水温 14~18 ℃。另外,配备10kW柴油发电机、2.2kW罗茨鼓风机、深井泵各1台备用。4

放养及管理1、养殖池消毒。在苗种放养前,应提前做好养殖池消毒工作。可用 20~25 mg/L 漂白粉或 100~200 mg/L 高锰酸钾浸洗 24 h,如果是新水泥池应提前 30 d 用 50 mg/L 过磷酸钙除碱。

2、苗种放养。放苗时间一般为每年的 3—10 月,放养规格为 10~16 cm。2011 年放养时间是 6月10日,鱼种规格为14cm 左右,放养密度为70尾/m2,每个养 殖 池 放 养1120尾,共放苗11208尾。放养的鱼种要求规格整齐,无伤病,活动能力强,摄食正常。鱼种放养前用 3%食盐水浸泡 5 min 进行体表消毒。4

饲料与投喂鱼种放养后,第 3 天开始投饵,投饵按照定时、定点、定量、定质的“四定”原则进行。在养殖初期每日投喂 6 次,逐渐减少到每日 2 次。根据鲟鱼生长规格使用蛋白质含量为40%~42%的鲟鱼全价颗粒饲料,饲料粒径根据鱼的体重,本着“宜小不宜大”的原则灵活掌握,投饵量根据鱼体重和水温调整,每次投饵量以投喂后 20 min 内吃完为宜。4

日常管理在鲟鱼养殖生产过程中,除了严格按照“四定”原则进行投喂外,还应做好以下 5 项工作:一是控制水温、溶解氧。围绕鲟鱼对水质的要求,采取流水养殖的方式,每天 24 h 不间断地向养殖池注水、增氧,保证水温和溶氧,使鲟鱼处于最佳生长环境中,一般每天进水量 在 300%~400%,当 夏 季气温高于 30 ℃和冬天气温低于 5 ℃时应加大流水量,控制水温在 14~25 ℃,溶解氧在 5 mg/L 以上。二是为保证良好的养殖 环 境,每天早晚各排污 1 次。早上结合排污刷洗养殖池,清除池内的残饵和粪便,确保水质清新。三是适时分养。在养殖过程中鲟鱼的个体生长差异较大,若不及时分池饲养,会出现大的个体生长更快,小个体的因抢不到饲料生长缓慢甚至死亡的情况。一般每 15~20d分池1次,分池操作时一定要轻柔迅速,防止因鱼体损伤,造成水霉病的发生。四是每隔 10 d 抽样检查1次,测量鱼的生长情况并以此为据调节投饵量。五是每天测量水质、水温,观察鱼的活动及摄食情况并做好养殖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4

病情防治在工厂化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受自身或外界因素的影响偶尔也会发病。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认真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一般每隔10~20d交替用二氧化氯或聚维酮碘进行养殖池消毒,同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 VC、VE,以提高鱼体免疫能力,预防病害的发生。

1、水霉病

病因与病症:此病主要是鱼体受伤后感染,滋生水霉所致。病鱼患处滋生大量灰白色棉絮状的水霉菌菌丝,严重时病鱼行动迟缓,鱼体瘦弱,不摄食,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用 3%食盐水浸洗20min,有一定的疗效。

2、大肚子病

病因与病症:此病为营养不良或气单孢菌引起,病症为病鱼腹腔膨大,腹部向上浮于水面,游泳无力。解剖可见胃中食物较多,有气泡,肠道内也有气泡。

防治方法:改善水质条件,降低饲养密度,增加流水量在饲料中添加 8%~12%的干酵母,5d 为1个疗程。

3、肿嘴病

病因与病症:病症为病鱼嘴肿,四周充血,不能活动,有时体表伴有水霉着生。

防治方法:加强管理,不投喂变质饲料,及时清除残饵,定期换注新水,发现病鱼及时捞出,防止其他鱼被感染。治疗用土霉素拌饲投喂,药量为每100kg 鱼拌3g,连喂3d。4

注意要点一是饲养人员要懂技术,会管理,有强烈的责任心,这是养殖成败的关键。在生产中饲养人员应能严格按照鲟鱼的生长需求,认真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确保鲟鱼健康、快速生长。

二是适时分池是提高养殖产量、质量及成活率的重要保证,在生产中要做好分池工作。适时分池,一方面可防止体质弱小个体因摄食不足,逐渐瘦弱甚至死亡;另一方面降低养殖密度,减少单位面积负载量(一般控制在 10 kg/m2),进一步加快鲟鱼生长速度,缩短养殖时间,促进养殖资金的周转。

三是要定期检查柴油发电机、罗茨鼓风机、水泵等备用设备的工况,确保备用设备随时能够满足生产需要,防止因停电、设备损坏而缺氧或缺水造成不必要的损失。4

主要价值梭鱼为黄渤海常见经济食用鱼类,主要栖息在海口河川咸淡水交汇处,以水底泥中微生物为食,春季三四月份于河口附近产卵,幼鱼时常随潮溯河在河口处生存,成为海港主要养鱼对象之一。

渔民利用幼鱼的溯河性,与5月上旬将幼鱼随潮纳入港内放养,幼鱼生长很快,秋天就可长到200毫米,10月末即可收获。根据梭鱼的生活习性,其捕捞方法为定置网、钩钓等。食用梭鱼的最佳时期在春季,民间有“食用开凌梭,鲜得没法说”的说法。开凌梭是指春暖冰开后被捕获的第一批梭鱼。

营养价值

|| ||

|| ||

药用价值

性质:平

五味:甘

热量:103.00大卡(430千焦)/100克

功效:有益心血管。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液循环有利,是心血管病人的良好食物。

护心:保护心脏,保护心肌细胞,预防或是缓解心悸、心率失常等。

食用禁忌:海鲜过敏者禁止食用。

动物趣闻它们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大海洋,人类却对其知之甚少;它们是孤独的猎手,却靠着联合的力量抵御外敌;它们凶猛如同鲨鱼,却对人类充满戒备与好奇。它们就是梭鱼。

新西兰海洋生物学家谢恩·帕特森,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研究梭鱼类的学者之一。尽管梭鱼在全球各地海域均有分布,但与其他大型海洋肉食鱼类,例如鲨鱼、食人鲸相比,人类对于梭鱼的研究还十分有限。谢恩·帕特森是梭鱼研究的先驱。在他之前,几乎所有有关梭鱼的信息都来自民间传说。

由渔民们口口传述的梭鱼故事,真假参半,有时反而让人们产生误解。或许是出于“一山难容二虎”的观念,民间的说法认为梭鱼和它们的主要竞争者枣鲨鱼,不可能同时生活在同一片海域。谢恩·帕特森的研究推翻了这一观点,在大西洋以及太平洋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域,他拍摄到了这两种生物共存的情景。

迄今发现的梭鱼有20种,谢恩·帕特森发现,不同海域的梭鱼有着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当然,它们的最大共同点是:独居。

成年梭鱼几乎没有天敌。北美墨西哥湾的梭鱼,似乎特别好奇与机警,对于潜水员的出现,它们能很快意识到,并作出反应。相形之下,鲨鱼的反应就迟钝得多。其实这是因为鲨鱼视力较弱,观测周围的事物变化主要依赖它们敏锐的嗅觉,而梭鱼则是仰仗一副好眼力,至于嗅觉,就不怎么样了。

富饶迷人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太平洋海域,生活着1000多种鱼类,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复杂的海洋生物环境,此处也是梭鱼的发源地。要在如此错综的生物环境中生存下去,这一水域的梭鱼往往组成鱼群作为防御的手段。

当梭鱼群遭受外敌入侵袭击时,鱼群中所有的鱼都会齐心协力地用自己的身体反射光线枣闪闪的鳞光令侵略者陷入迷惑,鱼群伺机逃跑。梭鱼群还可以排列成壮观的的队形,对于两眼昏花的鲨鱼来说,一队由上百只梭鱼组成的庞大“躯体”可能被错认为是一条危险的“超级大鱼”。

梭鱼只成群地抵御和击退潜在的敌人,到了夜晚,它们就会分道扬镳,独自上路捕猎去。成年的梭鱼可以长到2米长。梭鱼捕猎时,出击迅猛,能一下将猎物斩首,不过它们只吃猎物身体上柔软的部分。由于梭鱼惯于在远海独自捕猎,因此科学家很难观测到其捕猎的完整过程。曾有研究人员尝试将这种生物捕获后圈养,但其结果总是以梭鱼死去而告失败。

尽管有少数梭鱼袭击人类的事件发生,但通常来说,梭鱼对人类是没有威胁的。不过,如果把它们摆上餐桌,可真要小心,因为梭鱼会从它们的某些猎物身上继承其中的毒素,食用梭鱼肉可能引起一种叫ciguatera的疾病,该疾病对人类非常危险,有时甚至是致命的。5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启军 - 副研究员 -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