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农业又称更迭农业,是努力克服现代常规农业弱点和问题的农业体系的统称。是70年代中期后人民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是以系统观及整体论为依据,强调自然界的内在联系,认为只要遵循生态学规律,即可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发挥系统整体功能,实现生态平衡。其形式多样,名称不一,包括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等,定义也因人而异,但目的都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持久发展,只是侧重点各异。主要内容是反对大量使用农用化学品,并具有较广泛的目标,包括减少对大工业经济的依赖,农场分散化并自给,保护环境,通过保护有限的资源和保持土壤肥力,使农业持久发展,生产出无公害食物。但由于这类农业本身仍不可能解决常规农业所面临的全部生态经济和环境问题,以致在西方农业中的发展一直十分迟缓。1
简介其形式多样,名称不一,包括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等,定义也因人而异,但目的都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持久发展,只是侧重点各异。主要内容是反对大量使用农用化学品,并具有较广泛的目标,包括减少对大工业经济的依赖,农场分散化并自给,保护环境,通过保护有限的资源和保持土壤肥力,使农业持久发展,生产出无公害食物。但由于这类农业本身仍不可能解决常规农业所面临的全部生态经济和环境问题,以致在西方农业中的发展一直十分迟缓。
分类正是由于现代农业存在着诸多弊端,学者们纷纷提出了现代农业的替代模式——替代农业。替代农业是对现代农业的完善。替代农业的类型很多,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持续农业、设施农业等等,不一而足。
背景现代农业在促进农业生产力巨大飞跃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许多严重的缺点和弊端(王沅,1993)。一是消耗大量能源。现代农业产品大幅度的增长是以物质和能量的高投入为代价的。全世界农业能耗从1950年到1985年的35年间增加了6。9倍,其中主要由于工业发达国家能耗增加了。现代农业主要依赖的已不是人力和土地,而是石油及其制品的大量投入,所以有人称现代农业为“石油农业”。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大量消耗石油的现代化农业正在耗竭地球上的石油资源。一旦石油短缺或枯竭,将给现代农业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含有铅、砷、汞的农药和有机氯杀虫剂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在环境中或在农作物产品中残留期长,脂溶性高,污染危害严重。它除了直接污染土壤外,对大气水体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农药施入农田后,在环境各介质中迁移转化,其中土壤是农药的贮藏库和集散地,大气和水是传递、扩大农药污染范围的媒介;农药作物是直接受污染者,动物是间接受污染者,动物的富集能力强,受污染程度最严重。环境中的农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人体,如果人体摄入量超过允许的限度,则会诱发癌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农药大量施用后,在杀死一些害虫的同时,也造成以害虫为食或控制害虫的天敌被杀害。食虫的鸟类也受到毒害。农药还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大量施用化肥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又一重要原因。全世界1960-1985年的25年间,化肥用量由194万吨增加到12867。2万吨,增加了66倍。过量的施用化肥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使本来松软的土壤变得板结,而丧失了保水保肥的供水供肥的能力。三是农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走向衰竭。现代农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农业,它依靠大量地消耗石油、森林、淡水、土地、动植物物种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来维持生产的运转和当前的消费水平。人类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表现为森林面积的逐步减少、水资源枯竭、生物物种资源濒危、土地沙漠化、表土流失等一系列的后果
详细介绍有机农业“所谓有机农业是指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制度。它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依靠轮作、作物秸杆、家畜粪尿、绿肥、外来的有机废弃物、机械中耕、含有无机养分的矿石及生物防治等方法,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易耕性,供给作物养分,防治病虫杂草危害”(王沅,1993)。有机农业的制度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实行有机农业的农场虽然规模大小不等,但都是生产水平和经营水平较高的,所以有机农场不是过去的小农经营或传统农业的农民经营;二是个别有机农场在特殊情况下施用少量化肥或农药;三是所有的有机农场都使用农业机械,因为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短缺,离开农业机械是不能耕作的,这也表明有机农业不是恢复手工劳动的传统农业;四是有机农业在耕作制度上,注意采用轮作和种植豆科作物,注意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注意适时中耕锄草,注意水土保持措施;五是有机农业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农业生产费用较高,加之要多种作物轮作,特别是种植产量较低的豆科作物面积较大,所以有机农场的经济效益比一般农场要低(丁泽霁,1999)。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一词最初是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的,其内涵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骆世明等,1987)。生态农业实际上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农业体系(王松良等,1999)。与有机农业相比,生态农业更强调建立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主要是利用森林、灌木、牧草、绿萍以及农作物来增加土壤中有机物质的积累,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力,提高土壤肥力,并要求把农场一切废弃物和厩肥以及城市垃圾和粪便等物质都用到农业生产中去,甚至把种植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物质大循环系统(苏春华等,1999)。80年代初,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在我国开始提出并进行了广泛的实践。据初步调查,各地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后,粮食总产平均增幅15%以上,单产较试点前增长10%以上,分别为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的4。5倍和9。2倍,人均粮食比试点前增加21。4%。同时还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在实践过程中,我国把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新模式,它既重视农业生态系统建设,实现高产稳产,保证农业效益的提高,又加强对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建设;既重视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生态环境,又不排斥现代科技成果的合理使用,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既有适合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的农业生态类型,又有适合不同技术层次经济文化水平的生态农业模式。
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业是80年代国外提出的一种农业发展战略思想,最近引起国际上的广泛注意,并从学术探讨进入试验研究和组织实施阶段。
可持续农业是指通过重视可更新资源的利用,更多的依赖生物措施减少化石能源的投入,在发展的同时,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和提高食物质量,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现代集约持续农业(Intensive-sustainable agriculture)指的是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和产品构成;增加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依靠科技,增加资源产出率;防止污染,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增加收入,走向共同富裕;逐步建设成为一个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中国的基本国情要求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在现代食物观念的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农业技术的精华和吸收现代高科技相结合;三是仍以技术和劳力密集型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为主;四是保护资源和大力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五是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和发扬中华民族农业文化的精华;六是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七是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注意逐步走向新的集体化、集约化和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济;八是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与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基础上,从不同层次上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乡镇企业与农林牧渔、种养加、贸工农相结合,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联系在一起,从而推进农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文明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高层次结合。刘巽浩教授认为,集约持续农业有三个特点:一是集约农作,即将土地利用率放在首位,努力提高年单产,力求变低产为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力争有田皆绿、四季常青,高度集约地多维利用每一块土地,实行精耕细作,间作套种复种,除种植业外,畜牧业、水产业、林业也都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质量。二是高效增收。即要将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力争高产高效或高产不低效,积极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因地制宜调整结构,适当增加园艺作物与养殖业比重,适当增加高价值作物与动物以及出口创汇的比重;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其他二三产业;实行劳动力密集、科技密集与适当增加投入的有机结合与相互置换。三是持续发展。即要强调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相结合,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搞好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技术生产能力。要强调产量持续性、经济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的结合,避免只片面强调一个方面。力争在高产、高效的同时不破坏资源环境,甚至有所改善。为了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在中国当前投入不足情况下,增加投入是持续发展的关键。2
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指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为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产品的贮藏保鲜等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以期将农业生物的遗传潜力变为现实的巨大生产力,获得速生、高产、优质、高效的农畜产品的农业形式。先进的生产工艺与技术是通过一定的生产设施作为载体来体现的,现代化设施可调节光、热、水、气、矿质营养五大生活要素,能把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还可以对内环境加以补充,如加温,增加CO2浓度等,一反常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农业难以解决的限制因素,使得资源要素配置合理,加强了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从而大幅度增进了系统生产力,形成高效益生产。它使单位面积的生产能力成倍乃至数十倍的增长。应该说,设施农业在我国古已有之。为解决环境低温和作物喜暖矛盾,民间曾广泛应用有机废弃物等酿热材料,冬春季节生产药黄、韭黄及时鲜蔬菜;利用风障、阳畦、酿热温床,提前培育瓜菜苗,促使蔬菜尽早定植大田生产,提前应市等,可谓在欠缺现代设施农业材料与手段条件下的简易设施农业,谓之保护地栽培。近年来,随着工业进步,设施农业在国内飞速发展,从简单的地膜覆盖栽培到具有现代化自动控制光温设备的大型工厂化设施,都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中国的设施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的时季、地域之“自然限制”,创造了速生、优质、高产、均衡、低耗的现代化农业,对农村脱贫致富,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起到了特殊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设施农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农业高度集约化经营的最佳去处,必将成为耕地资源短缺的中国及水、热条件不足的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然,并将成为今后10年中国农业现代化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发展前景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学者认为,现代农业不是农业演进的最后阶段,只不过是当代农业演进的最高水平。在现代农业以后,还将出现农业演进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可能是高技术农业,也可能是信息农业,还可能是精准农业。
高技术农业高技术农业就是指以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现代高技术为核心技术的农业形式。这就使得现代农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一,科学技术研究转向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的发展。生物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农业种植资源、动植物育种、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等各个研究领域,极大地拓展了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的领域和范围,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程度。第二,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转向采用高科技技术武装农业机械,使高技术密集型的农用机械进入生产领域,如在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施肥机等农用机械上安装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采用农用智能机器人收获农产品,使用农用飞机进行施肥、施药等。第三,农业化学化转向使用农业生物制品,借助生物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工制品使用量,大力发展生物性肥料、生物性农兽药、生物性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品,以不断扩大对化学肥料、农药等化工制品的替代,并采用3S技术进行精确施肥、施药。第四,作物和畜禽品种向更优质、高产、高抗逆性、广泛适应性方向发展.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突破了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物种界限,改变了常规育种技术只能利用有限种内杂交的作法,大大地拓宽了生物界种质优势利用的范围,导致大批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的诞生。第五,农田水利化,注重利用新型材料和节水设备,加强对输水灌溉工程、灌溉技术和设备进行改造,在大力发展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滴灌、喷微灌、渗灌等灌溉技术的基础上,配以电脑自动化设备,加强水资源科学管理。第六,农业生产设施化、工厂化,运用现代技术和设备,人工创造动植物适宜的生长环境和条件,进行高度集约化经营。如英国的无上栽培技术,打破了必须依靠土壤种植作物的传统种植方式;日本研制的遥感温室环境控制系统,将分散的温室群同计算机控制中心联结,实行温室群体自动化管理;荷兰的全自动化养牛工厂、养鸡场,全部生产环节均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装置自动完成。第七,管理和运行机制现代化,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生产过程专业化、生产管理企业化、生产服务社会化水平。第八,农民文化素质现代化,主要表现农民科技文化知识的现代化和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改变农民思想观念,使农民既具有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技能,又具备经营现代农业、驾驭市场农业的能力。 2
精准农业刘爱民认为,在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工业化农业(石油农业或机械化农业)后,农业正在进入以知识高度密集为主要特点的知识农业发展阶段。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已成为发达国家面向21世纪的现代知识农业的重要生产形式。精准农业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技术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精准农业从90年***始在发达国家兴起,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