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峰值骨密度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补钙的“峰值骨密度”

在人的一生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人体内骨质的最高顶峰值,这个年龄大约在40岁。过了这个最高点以后,人体内的骨钙含量会逐渐下降,而且“风光不再”,不可能再恢复到以前的强度了。因此我们要在峰值骨密度时期尽可能“储备”更多的骨钙,因为这是保证人一生的后半辈子骨钙储存量的最重要时期,也是唯一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钙如果储备充足,那就为预防今后的骨质疏松症、骨密度下降打下良好的基础,就可以大大地减缓女性朋友在更年期以后的“增龄”和“绝经”双重因素所带来的缺钙的危险性。如果这种意识能够更超前的话,那么在30岁甚至20多岁时就应该保证钙的摄入,“防患未然,未雨绸缪”。但问题是很多年轻人并不了解这一营养学上的重要知识点,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忽视了这个时期,这既是非常可惜的,也是很不应该的。f!l_tls青年人应该尽早注意科学补钙,年轻女性朋友更应该身体力行1。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同遗传、种族、性别、激素水平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且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也有明显区别。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1、骨密度峰值

骨密度峰值是指人的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密度值。人通常在20—39岁时骨密度值达高峰。低骨密度峰值者因骨量低,会较早达到骨质疏松的低骨量水平而发生骨质疏松,骨密度峰值的个体差异80%由多基因共同决定,20%由环境、锻炼、饮食和青春期等决定。目前还没有发现直接调节骨密度和骨量峰值的基因。但通过人类基因组连锁分析,已经确认了几个染色体基因位点和骨密度有明确的或可能的连锁关系。这些候选基因包括维生素D受体基因、Ⅰ型胶原a1基因、雌激素受体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结合蛋白基因等。

2、性别

女性骨密度峰值较男性低10%~20%,是Ⅰ型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女性在45岁后每增加5岁,股骨颈骨折发生率增加近1倍,但在男性和黑人女性中未发现此现象。女性除在绝经早期骨丢失更快外,在青春期累积的骨量也少于男性,皮质骨更细,骨直径更小,所以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骨折发生率也比男性高2.3倍。

3、年龄

通常人在20~39岁时骨量达峰值,此后开始下降。女性绝经后下降更快,至70岁时骨量峰值减少30%。所以,女性绝经年龄越早骨质疏松症发生越早,而且程度越重。而男性因性激素水平是逐渐下降的,故骨丢失较缓慢,65岁后才开始下降,到70岁才达到骨质疏松症的低骨量水平。

4、体型、体重

个头高、肥胖者骨量高于个头低、瘦弱者,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骨丢失的速度也较后者慢。所以身材瘦小者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5、种族

白人相比于黑种人和黄种人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而所有种族中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均远高于男性。

6、家族史

骨质疏松阳性家族史者患病率明显增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遗传因素,与多种基因有关。遗传因素占80%,后天因素仅占20%~30%。

7、运动缺乏

适当的体力活动与体育运动能保持肌肉的张力和肌力,提高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反应和协调能力。一方面使骨结构经常受到生理性肌肉收缩应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减少了跌倒和损伤的几率。国内外较多的研究均表明,运动对骨强度的影响远远超过骨代谢相关激素、钙及维生素D对骨强度的影响2。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1、药物性骨质疏松症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肝素等抗凝剂或利尿剂均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风险。最常见的是糖皮质激素所致的类固醇性骨质疏松症。

糖皮质激素在骨的正常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过量的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类固醇性骨质疏松症,超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抑制骨的形成,促进骨的吸收。糖皮质激素所致的骨质疏松症的病理特点是骨形成被抑制,骨吸收增强,松质骨被破坏,骨的连接性丢失,极易发生骨折。据报道,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使10%~40%患者发生骨量丢失,其骨量丢失程度取决于药量、时间、原发疾病,与初始剂量和用药时间成正比,发生骨折的危险性也随剂量的增加而增高。临床上较多使用的糖皮质激素有泼尼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

2、内分泌疾病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库欣综合征是较常见的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内分泌疾病。

①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因存在矿盐的代谢紊乱,易发生骨量减少和骨折。这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较多见,而2型糖尿病患者中相对较少,可能与后者体型较胖、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升高、发病年龄较晚有关。

②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素增多,使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均增加,破骨细胞更为明显,骨吸收超过骨形成,骨转换率增加,骨量丢失。在女性更常见。

③库欣综合征

库欣综合征可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有文献报道,库欣综合征伴骨质疏松症的比例在40%~76.9%之间,其中脊柱骨折者占16%~44.2%。

3、骨与关节疾病

类风湿陛关节炎可导致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局部和全身两类。局部性骨质疏松症是因关节疼痛、功能受限引起的退行性萎缩,及关节周围血运障碍而造成的。全身性骨质疏松症可能是破骨细胞活化因子使破骨细胞活性增加、免疫系统异常或体液因子对骨形成及骨吸收有影响所致。

4、慢性肝肾疾病

在慢性肾病患者,可以出现低钙血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活性维生素D产生减少等,因此导致肾性骨营养不良。而肝病中较多见的是慢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血25一(OH)D3水平降低,导致骨质疏松症,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骨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肝病。

5、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的骨转移可引起骨代谢活动的增加,而且肿瘤细胞可以转移至骨骼,直接破坏骨组织,还可分泌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加快骨溶解。

6、退行性骨质疏松

长期太空失重状态生活的宇航员、长期卧床、制动的患者均可导致骨量丢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