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特点
此病主要由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owpea aphid-borne mosaic virus简称CAMV)、豇豆花叶病毒(Cowpea mosaic virus简称CPM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蚕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简称BBMV)等4种病毒引起,可单独侵染危害,也可2种或2种以上复合侵染。病毒主要吸附在豆类作物种子上越冬,也可在越冬豆科作物上或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播种带毒种子,出苗后即可发病,生长期主要通过蚜虫传毒、植株间汁液接触及农事操作传播至寄主植物上,从寄主伤口侵入,进行多次再侵染。
病毒喜高温干旱的环境,适宜发育温度范围15~38℃ ,发病最适条件为温度20~35℃,相对湿度80%以下。发病潜育期10~15天,遇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或蚜虫发生重,易使病害发生与流行。
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豇豆病毒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5~10月。年度间春、秋季气温偏高、少雨、蚜虫发生量大的年份发病重。栽培管理粗放、农事操作不注意防止传毒、多年连作、地势低洼、缺肥、缺水、氮肥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12
发生症状豇豆病毒病主要由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AMV)、豇豆花叶病毒(CPM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蚕豆萎蔫病毒(BBMV)4 种病毒引起袁可单独侵染危害,也可2种或2种以上复合侵染。根据病原的不同,豇豆病毒病有卷叶萎缩型、花叶斑驳型、明脉皱缩型3种类型。近年来以花叶斑驳型最为突出。豇豆叶片、果实、豆荚和种子等均可受病毒病危害,叶片受害后,在新叶上表现黄绿相间的花斑或不规则花叶,老叶上通常不表现症状;植株受害后,整株植物矮缩,叶片褪绿,畸形,发育不正常,有的病株生长点枯死,或从嫩梢开始坏死;豆荚受害后,豆荚有黑色或褐色局部斑,畸形,感染疾病的种子较小,变色。34
发生原因品种老化,抗病性低;管理粗放,易发病;春末夏初,高温干旱,病毒繁殖旺盛;重视不够,预防不到位。
防治措施1、合理轮作,选用无病毒种子。实行3年以上轮作,有条件的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进行水旱轮作。种子在播种前先用清水浸泡3~4小时,再放入10%磷酸三钠加新高脂膜800倍液溶液中浸种20~30分钟;适量播种,下种后及时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保温保墒,可有效钝化种子表面病毒活力,防治土壤结板,提高出苗率。
2、选用抗病品种,提高抗病性。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减少自留种,选购近年来新品种。
3、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减轻危害,喷施促花王3号抑制植株疯长,促进花芽分化,同时在开花结荚期适时喷施菜果壮蒂灵增强花粉受精质量,提高循环坐果率,促进果实发育,无畸形、整齐度好、品质提高、使菜果连连丰产。
4、药剂防治:①防治蚜虫。在生长期间防治蚜虫危害,当成株期前发现蚜虫危害时,用3%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10%吡虫啉800~1000倍液等药剂喷雾。②防治病毒病。选用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病毒克星 500 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40%烯羟嘌呤1000~1500倍液,抗病毒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交替使用,每隔5~7d 喷1次,连续2~3次。上述药剂可以和防治豇豆锈病、枯萎病等药剂混合使用,以提高防病整体效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