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转基因食品争议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介

公众往往担心转基因食品有害健康,但科学界的共识是此类转基因作物及其副产品的健康安全风险并不高于传统食品,也就是说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估始于鉴定该食品是否与同类非转基因食品“实质等同”,后者是那些已经被确认无害的传统食品。目前还没有报告宣称转基因食品在人身上造成疾病。虽然针对转基因生物产品的标注在许多国家是强制性的,但美国和加拿大并不执行类似政策,在市场上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是没有差别的。1

内容转基因食品影响人体健康的争议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能够证明转基因食品不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只有口头的辩白。从1998年到2009年几乎每年都有转基因食品的负面消息。从美国批准“星联”转基因玉米仅用于动物喂养,加拿大的转基因油菜周围杂草泛滥,到墨西哥的转基因玉米污染了其他物种的基因等,越来越多的事实都表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及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权威机构都表示,这种转基因物种可能令生物产生“非预期后果”,正是这种“非预期后果”说明目前对这种产品的安全性并无定论,国际消费者联会也表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转基因食品威胁环境的争议

转基因粮食作物中存在外源基因,这种外源基因可以通过花粉和种子在种植过程中发生基因转移,转基因会转移到相邻的同类型非转基因品种中,与其相近的植物杂交,产生杂种,这种杂交植物会对自然植物群产生不良影响,造成大范围内的基因污染。如果这种外源基因是与周围的杂草之间产生了基因转移,那么会增加杂草的野性,使杂草更加肆无忌惮的成长,这就需要更多农药抑制杂草的生长,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威胁人类健康,长此以往会破坏生态环境。除此之外,转基因植物中的外源基因还会通过其根部的分泌物或者其枝叶腐烂后进人土壤,残留在土壤中,对土壤中的微生物产生负面影响,从而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其次,转基因植物扩散还会破坏生物多样性,众所周知,生物圈是一个链条联系起来的,即食物链,任何一个环节的破坏都会影响整个食物链,使另一种生物灭绝,上面已经分析外源基因对于周围微生物和植物的影响,它间接破坏食物链,而且转基因植物中的有毒蛋白或过敏性蛋白有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既影响人体健康又影响生物多样性。

转基因食品引发伦理争议

任何新技术的产生,都要考虑正反两个方面,先进的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转基因食品也是一样,当转基因食品解决了人类的难题,例如粮食危机,它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时候,我们应该支持它的发展,但是当它产生伦理问题,如犹太人和穆斯林厌恶含猪基因的食物,而我们却用不同动物基因培育出了转基因动物(如羊中含有猪或牛的基因),这就会引发一些宗教问题,在这里要把6个基本伦理原则,即整体性原则、不伤害原则、效用原则、尊重原则、公正原则、责任原则作为分析和评价转基因伦理问题的理论依据。目前大部分人还不愿意吃转基因食品,但转基因食品已无处不在,从尊重原则来看,在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还无定论的条件下,把转基因食品大量推向市场,使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转基因食品,是对消费者健康权和知情权的不尊重。例如,金龙鱼食用调和油瓶身上用很小的几乎看不到的小字标着:大豆油由转基因大豆提炼,菜籽油由转基因油菜籽提炼。金龙鱼的品牌营销做得相当好,可想而知,在中国有多少人已经吃了由转基因大豆提炼的油。从效用原则来看,转基因食品可以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是极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效益造成危险,通过以上对转基因食品影响人体健康的争议的分析可以看出,它可能违反不伤害原则。

转基因食品带来国家安全争议

目前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地区把转基因小麦当做商业用途来种植,这是因为消费者和食品行业都对转基因粮食的种植持反对态度。欧洲、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也一直强烈反对种植转基因小麦。美国不仅是最早种植转基因植物也是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但美国大面积种植的只是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木瓜,而这些都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食,而且,大豆和玉米主要用于饲料,还有许多是出口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几千万吨大豆,中国进口的大豆占中国大豆市场的大部分,但是美国市场上销售的大豆制品却大多是非转基因的。他们自己费心研发的高科技产品自己不吃,却用来喂养发展中国家的人们,这其中的利害还需进一步证实。2

启示重视科普工作,引导公众理性对待转基因食品

201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野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冶,首次将转基因科普与研究,安全管理并列。科普有助于公众建立对转基因生物全面,客观,理性的认识,对于当下转基因食品呈现野污名化冶现象,加强转基因科普显得十分的必要和紧迫。当前,在转基因食品的认知上普通公众与科研人员存在着信息鸿沟,科研人员认为经过严格的食品安全评价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希望公众肯定,接受转基因食品。在转基因食品推广前期,公众有抵触情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普工作未做到位。转基因科普工作任重道远,要使科研人员从幕后走向台前曰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实现多渠道多途径科普曰科普语言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把握公众的心理认知规律,以此引导公众理性对待转基因食品。

提高科研人员的责任意识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默顿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科学的精神气质为普遍主义,无私利性,公有性,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进入大科学时代,随着科学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政产学研结合地越来越紧密,科研人员受到的诱惑越来越多,默顿规范成了高标准。科研活动的产物转基因生物从实验室到大规模释放至生态环境中再到市场化已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复杂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转基因生物的大量田间释放,转基因食品的高度市场化,会使意外一旦出现,后果难以想象。鉴于此,科研人员应尽可能地排除社会因素的干扰,严格遵守伦理规范,加强责任意识,这样才能使转基因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

大胆研发,谨慎推广

面对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抵触情绪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的现状,中国给予自主研发的两款转基因水稻和一款转植酸酶基因玉米颁发了生物安全证书却未批准其商业化种植。一方面是对转基因技术科研工作的肯定与支持,另一方面是对13亿人口的主粮持谨慎的态度,对转基因食品应野大胆研发,慎推广冶。当前,国进口玉米不断增加(其中90%为转基因玉米)并,消费的豆占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其中进口的大豆占全球出口总量的65%(90%为转基因大豆)。鉴于此,应积极利用丰富的基因资源,转基因技术研发,在国际转基因技术领域占有一定地位。3

结语转基因技术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潜在着危险,引发人们对于健康问题、环境问题、伦理问题和国家安全的争议。迄今为止,转基因食品对于人和环境的影响仍然具有不确定性,既不能以个别不利的研究成果来否定整个转基因食品,也不可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视而不见。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未得到证实之前,争议在所难免,但政府作为人民的服务机构,理应发挥其作用,尽量减少争议,政府必须从安全、透明、负责等多方面,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加以规范和完善,保证人们对转基因产品的知情权和消费权,使人们客观、公正地评价转基因食品,为全人类的健康、幸福和稳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