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磁性是由于岩石铁磁性矿物而形成的。岩石在形成和形成之后的长期地质历史过程中受到温度、压力以及化学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磁化过程十分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热剩余磁性、沉积剩余磁性、化学剩余磁性、等温剩余磁性和粘滞剩余磁性。1
简介岩石剩余磁化强度是岩石在成岩过程中获得天然剩余磁化强度,它是岩石磁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形成剩余磁性的磁化历史(如磁化场,矿物成分,温度及化学反应等)的不同,因而剩余磁性的类型、特点不相同。1
类型及特点热剩余磁性在恒定磁场作用下,岩石从居里点以上的温度,逐渐冷却到居里点以下,从通过居里温度开始,受磁化所获得的剩磁,称热剩余磁性(温度顽磁性,简称热剩磁)。热剩磁的特点:2
①它的强度大。在弱磁场中,其热剩磁强度大致正比于外磁场强度;并与磁场方向一致。因此,火成岩的天然剩余磁化强度方向,一般代表了成岩时的地磁场方向。2
②热剩磁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剩磁随时间衰减的现象,叫做磁性弛豫。热剩磁的稳定,表现为其弛豫时间很长。实验表明,外磁场的变化,温度在200—300℃内的热作用,很难影响热剩磁的变化。2
碎屑剩余磁性沉积岩中含有从母岩风化剥蚀带来的许多碎屑颗粒,其中磁性颗粒(磁铁矿等)在水中沉积时,受当时的地磁场作用,使其沿地磁场方向定向排列,或者是这些磁性颗粒在沉积物的含水孔隙中转向地磁场方向。沉积物固结成岩后,按其碎屑的磁化方向保存下来的磁性,称碎屑剩余磁性(沉积剩余磁性,简称碎屑剩磁)。碎屑剩磁的特点:2
①它的强度正比于定向排列的磁性颗粒数目。其强度比热剩磁小得多。
②形成碎屑剩磁的磁性颗粒大都来自火成岩,这些颗粒的原生磁性来自热剩磁,因此碎屑剩磁比较稳定。
③等轴状颗粒,其碎屑剩磁方向和外磁场(地磁场)方向一致。2
化学剩余磁性在一定磁场中,某些磁性物质在低于居里温度的条件下,经过相变过程(重结晶)或化学过程(氧化还原),所获得的剩磁,称化学剩余磁性(简称化学剩磁)。化学剩磁的特点:
①在弱磁场中,其剩磁强度正比于外磁场的强度。
②化学剩磁有较高的稳定性。
③在相同磁场中,化学剩磁强度只有热剩磁强度的几十分之一.但大于碎屑剩磁强度。
上述三种剩余磁性,又称为原生剩磁。1
粘滞剩余磁性岩石生成之后,长期处在地球磁场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原来定向排列的磁畴,逐渐地弛豫到作用磁场的方向,所形成的剩磁称粘滞剩余磁性。粘滞剩余磁性的特点:
①它的强度与时间的对数成正比。
②随温度增高,粘滞剩磁增大。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受昼夜及季节的温差变化的热骚动影响,随时间增长,会形成较强的粘滞剩磁。具有较大粘滞剩磁的岩石样品,不宜用于古地磁研究。1
等温剩余磁性在常温没有加热情况下,岩石因受外部磁场的作用(比如闪电作用),获得的剩磁称等温剩余磁性。等温剩磁是不稳定的,其大小和方向随外磁场变化。
上述两种剩磁,是在岩石生成之后,因受某些外部因素的作用而获得的,因此称它们为次生剩磁。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郝庆菊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