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安加拉植物群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安加拉植物群(Angara flora)是指标准发育地在库兹涅茨克和通古斯盆地的一种植物群。

特点一般贫于石松类,而以具有许多明显的土著蕨类、种子蕨类和大叶的似科达植物为特征,代表北温带的植被类型;晚石炭世时,安加拉植物群有蕨类或种子蕨类的准安加拉羊齿(Angaropteridium)、安加拉叶(Angaridium),石松类的安加拉木(Angarodendron),近似科达(Cardaites)的卢夫洛柯达(Rufloiria)以及似芦木(Paracalamites)等特有属群。二叠纪则有属于蕨类或种子蕨类的普利纳德羊齿(Prynadaeopteris)、科姆斯羊齿(Comsopteris)、戈姆羊齿(Comia)、塔塔林羊齿(Tatarina)以及从石炭纪延存下来的准安加拉羊齿1(Angaropteridium)、安加拉叶(Angaridium),楔叶类的契尔诺娃楔叶(Tschernovia),银杏类的似扇叶,似属裸子植物的匙羊齿(Zamiopteris),苔藓植物的原泥炭藓(Protosphagnum)以及大叶的Rufloria 等特殊的属群。

划分中国北方安加拉植物群可划分为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期、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五期植物组合。

早石炭世植物组合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的黑山头组、南明水组和滴水泉组以及东部吉林省的鹿圈屯组。早石炭世植物称为 Lepidodendropsis-Tomiodendron-Chacassopteris 组合;晚石炭世早期植物化石主要分布于卡拉吉拉组、巴塔玛依内山组 、居里德能组以及宝力格群下部,称为 Angaropteridium-Cardioneura-Mesocalamites 植物组合;含晚石炭世晚期植物组合的代表地层为哈尔加乌组、卡拉岗组、宝力格群上部以及杨木岗组和榛子山组。这一时期植物称 Angaridiun-Neuropteris-Zamiopteris 组合;早二叠世含有植物化石的陆相或海陆交互相地,在西部地区有下芨芨槽子群 、乌郎群、阿其克布拉群 , 东部地区有土门岭组 、大河深组及塔头河组。早二叠世植物称
Crassinervia-Nephropsis-Zam iopteris 组合;中国北方西部至东部普遍发育了陆相地层,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西部地区新疆北部的上芨芨槽子群、铁木里克组 、姚东沟群、下苍房沟群,内蒙古高原西部的方山口组,东部及大兴安岭地区的林西组、小兴安岭的三角山组、红山组等均含有大体相同的植物化石。晚二叠世植物化石称之为 Callipteris-Supaia-Com ia-Iniopteris 组合 。2

研究意义中国北方发育的安加拉植物群是我国晚古生代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边疆省区,自石炭纪至二叠纪均有发育。安加拉植物群与其相关的华夏植物群在早二叠世及以前,在各自分布区平行发展,仅在晚二叠世出现少数植物分子相互迁移至对方地区形成混生现象,这与地质构造发展关系密切。晚古生代,我国北方存在的安加拉植物群与华夏植物群不仅显示了古植物学发展的重要过程,也反映了该地区在地质构造发展中存在的重要事件。安加拉植物群在安加拉大陆和蒙古地区的地质历程为早石炭世至晚二叠世。同时期它们也存在于中国西起自新疆北部,东至东北北部广大地区。中国华北则属于华夏植物区的北方亚区,广泛发育了华夏植物群,其地质历程主要为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局部地区也发育了早石炭世植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在各自地域长期平行发展的事实已被古植物学者、地质学者所肯定。根据我国近些年古植物学研究所获得的实际资料证实,两大植物群长期不得沟通的重要原因是天山兴安岭大地槽天然屏障阻隔的结果,天山兴安岭大地槽在石炭纪和早二叠世是一宽阔的海域区,是阻碍两大植物群相互沟通的主要原因。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郝庆菊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