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黑硬绿泥石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化学组成为K(Fe2+,Fe3+,Al)10[Si12O30](OH)12组成中富Fe3+和Mn时称铁黑硬绿泥石和锰黑硬绿泥石变种。单斜晶系。晶体薄片状,也有呈绒毛状、被膜或纤维状。黑色,深红褐色,金褐色或暗绿色。半透明至近于不透明。珍珠光泽至玻璃光泽,古铜色调者具半金属光泽。解理完全。硬度3~4。相对密度2.8。主要产于片岩中,与绿泥石、绿帘石、硬柱石及其他矿物伴生。也发现于铁矿床中,与磁铁矿、针铁矿、赤铁矿、黄铁矿伴生。在蓝片岩中与蓝闪石、石榴石共生。1

概述黑硬绿泥石在高压变质岩中广泛分布,但并不限于这类岩石中。它在中压变质岩中稀有,在低压变质岩中极为稀少。就我所知,低压变质地体中的黑硬绿泥石仅在日本领家带盐尻地区的最低温带稍受变质的玄武质火成碎屑岩巾发现过(Katada and Sumi,1966)。在中压变质地体,例如苏格兰高地低温部分的变闪长岩(Wiseman,1934,p,376)和变质硬砂岩中(Mather and Atherton,1965, Mather, 1970)以及阿帕拉契亚北部的板岩和千枚岩中(Zen,1960),都发现了黑硬绿泥石。
在高压变质地体中,黑硬绿泥石是蓝闪石片岩相、绿片岩相和绿帘石角闪岩相的变质基性岩、变质泥质岩、变质砂屑岩和变质燧石中的一个常见矿物。黑硬绿泥石在变质砂屑岩中比在其他岩石中较为常见。在高压相系中,看来黑硬绿泥石在蓝闪石片岩相和绿片岩相中最容易形成。当此系列向下延伸到葡萄石—绿纤石相或向上延伸至绿帘石角闪岩相时,这个矿物在此系列的延伸部分不太常见或缺失(wasaki,1963~Hashimoto,1968~Ernstand Seki,1967; Niggli,1960, 1970)。
但是,黑硬绿泥石的稳定性随着岩石的化学成分变化很大。据了解它甚至在同格陵兰斯凯尔加阿德的浅成辉长岩质侵入体边缘橄榄辉长岩共生的部分花岗斑岩中也有产出;(WagerandDeer,1939)。久已了解到它产在铁矿中,特别常常产在弱变质的含铁建造中。
称为亚铁黑硬绿泥石的富Fe2+的暗绿色变种同称为高铁黑硬绿泥石的富Fe+的淡红褐色变种是有区别的。两者可以在同一块片岩手标本的不同部分出现(例如,Yui,1962)。胡顿(Hutton,1938)假定高铁黑硬绿泥石由伴有H损失的亚铁黑硬绿泥石的氧化作用形成,即由如在玄闪石中的Fe3++O2-~-Fe2+(OH)2-取代作用形成。但是,桥本光男(Hashimoto,1969)强调指出这二个变体之间的H2O+含量没有系统的不同,在那里看来似乎存在着氧化态的不连续变化。布朗(Brown,1971)提供了表明亚铁黑硬绿泥石的氧化作用在变质作用之后发生的有力证据。2

化学组成成分中常含较多的MgO、MnO和较少的CaO、Na2O、TiO2等混入物。

物理性质晶体呈假六方板状、片状。集合体呈鳞片状。{001}解理完全,{010)解理不完全。褐绿至黑绿色。硬度1.5左右。比重2.77-2.96。

光学性质薄片中呈绿、黄、褐色。多色性清楚:NP一浅黄、金黄、浅褐和无色,NM一NG厂深褐、深红褐、深黄褐、近于黑和浅绿黄色Ng=NM>NP。低铁质黑硬绿泥石多色性一般为黄到绿;富铁质则为褐到黑或黑色;锰质黑硬绿泥石为无色或黄色到浅绿黄色。有时见到颜色环带。正中突起。切片呈片状、板状,有时为放射状、羽毛状、束状、似平行状集合体。可见到与{001}完全解理相垂直的(010解理。可包裹绿帘石、榍石等矿物。有时与蠕绿泥石平行连生。正交偏光镜间最高干涉色变化较大,从二级中部到高级白,Ng-NP=0=.030-0.119。底切面上千涉色极低。折射率和双折射率皆随含量增加而增大。

鉴定特征与黑云母很相似,但黑硬绿泥石{001}解理较黑云母差,具有黑云母所没有的、与{001)相垂直的断断续续的{010}解理;折射率稍高于黑云母;双折射率变化范围大,富Fe的变种有时呈高级白干涉色,这是黑云母所有的;多色性一般比黑云母更显著;方向颜色比黑云母醒目;2V变化范围也比黑云母大。

产状见于某些绿片岩、富铁低级片岩和铁矿石中,与石英、钠长石、方解石、绢云母、绿泥石、石榴石、绿帘石、阳起石、磁铁矿、方解石、蓝闪石、榍石、磷灰石、绿纤石等共生。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屈明 - 副研究员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