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二:①构成矿床的物质是从位于其两旁的围岩中淋滤出来的;②产生淋滤作用的热水溶液源于大气降水。新侧分泌说则是20世纪50年代后的新发展,认为许多后生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不一定局限于脉旁围岩,可以来自本地区的各种岩石。有关成矿溶液的来源也不限定于大气降水,可以是各种成因的热水,包括岩浆水、变质水以及海水等。1
提出这种成矿假说最早是伍特华特提出的(1665),后来(1882-1885)被山德别尔格发展成为侧分泌说。
论据1. 以大气降水为主的地下水渗透到地壳深处,可以通过地热增温率,岩浆热或火山喷气而将它加热,也可以通过放射能或断裂构造运动产生磨擦热,使地下水加热成热的水溶液。总之,地下水在地壳深处可以变成热的水(地热增温率=1℃/30m或33.3℃/km)。
2. 围岩内含有矿脉中所有的化学成分,也就是说围岩中有成矿物质可资供应。
3.地下热水的温度及PH值的改变以及它与围岩作用的时间(大多以百万年为单位),均能提高热液从围岩浸取成矿物质的能力。这就是说,地下热水具备溶解和淋滤的能力。
成矿过程本假说认为金属矿床中的挥发组分及金属元素是高度集中的水或卤水从围岩中浸出的,并富集成矿。并认为岩浆不是热水的直接来源,在含矿热液形成过程中,它首先是热源,它在侵位地壳上层时,将使侵位附近地下水加热。这些热水就可以从围岩及岩浆体本身浸出各种成矿组分。
按照这个假说,认为找矿时不一定先去找侵入体,而更重要的是去找那些能从中浸出各种成矿组分的岩石(“矿源层’’)。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屈明 - 副研究员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