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淋溶作用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淋溶作用是土壤形成作用的一个方面。指下渗水流通过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等作用,使土壤表层中部分成分进入水中并被带走的作用。

释义淋溶作用(eluviation)指土壤中较细的土粒,化学元素随土壤水分由土壤表层向下层(或底层)移动的作用。其结果使土壤剖面中形成淋溶层与淀积层。淋溶层中的可溶性物质和粘粒含量较低、酸性强、质地较粗。湿润气候地区淋溶作用较强,而在干旱、半干旱区淋溶作用微弱或无淋溶。较高地形部位淋溶作用较强,地形低洼处淋溶作用弱或无淋溶。1

特点淋溶作用就是土壤渗透水对可溶性物质的溶移和对土壤胶粒的悬移。以及对细小土粒的物理性推移.其
作用强弱与生物气候条件有关。一般来说,湿润多雨地区淋溶作用强,干旱半干旱地区淋溶作用弱或无。2

过程与影响因素在多雨地区,地面如果排水不良,雨水必向下渗透。淋溶作用依其淋溶强度,可分为K、Na淋溶,Ca、Mg淋溶,粘粒淋溶及Fe、Al淋溶等。随着淋溶作用的进行,土层逐步酸化。例如在湿润地区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长时间水分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层中的可溶性物质和细微土粒遭到淋洗,并逐渐形成土色变浅、质地变粗、酸度加大、肥力较低的土层——淋溶层。淋溶层又称A层,可通过耕作、施肥,尤其是增施有机肥料和粘粒性泥肥等措施改善其不良性状。

因土壤酸碱度不同,溶解的物质不同,淋溶在成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完全不同。常见的大致有三类:①酸性淋溶作用。被淋出的物质以铁、锰、铝等元素的化合物为主。如针叶林下的灰化土,淋溶后能产生白色酸性的A2灰化层;热带红树林群落产生的酸性硫酸盐盐土,淋洗后常产生大量红色的“铁锈水”。②中性淋溶作用。热带、亚热带土壤(红壤为主),多为酸性反应,但它的脱硅作用是在早期土壤盐基淋失不多、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时进行的。③碱性淋溶作用。如在碱性土壤中含多量NaHCO3与Na2CO3等碱性盐类,常使土壤胶粒因含大量代换性钠而高度分散,土壤结构不良、透水性差,会使多量胶粒淋失。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郝庆菊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