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增生是由丹纳于19世纪提出的一种有关地壳演化的理论,认为大陆是在大洋盆地中由逐渐增加的大陆物质围绕着原始的陆核生长起来的。
来源丹纳在19世纪提出来的一种假说,认为大陆是在大洋盆地中由逐渐增加的大陆物质围绕着原始的陆核生长起来的。
内容认为大陆是通过新生大陆物质向原始陆核周缘添加而逐渐增长的。新生大陆物质积聚于陆核边缘的地槽内,后经造山运动而固化,成为大陆的一部分;发育于其外侧的更新地槽的固结,使大陆面积进一步扩大,即形成所谓的“地槽迁移”。
这个假说当时没有被地质学界普遍接受,但在20世纪60年代板块学说兴起之后,仍被应用于解释大陆的增生。不同的是,板块构造说认为在主动大陆边缘,由岩浆活动引起酸性物质的不断增加,以及地体或岛弧与大陆、大陆与大陆的碰撞拼合作用等导致的陆壳不断增长扩大的现象,叫大陆增生。增长到相当大的大陆地块又可以由于地幔对流作用,在岩石圈发生离散的地方被裂解,而当破裂了的陆块漂移离开时,便产生新的洋盆,于是每一个大陆碎块都将成为进一步增生的独立陆核。
机制及方式新的研究认为,大陆增生可以有多种机制和方式,有侧向和垂向的加积增生。
发生时期目前认为大规模的大陆增生主要发生于太古宙和古元古代1。
造山作用与大陆增生有学者认为增生造山作用贯穿地球历史,是大陆增生的重要方式。
增生造山过程表现为洋壳消减产生岛弧或陆缘弧的过程,包括增生杂岩的侧向生长、弧-弧和弧-陆拼贴等过程, 双变质带也是增生的一部分。按造山作用的概念来归纳,可分为两种造山作用, 即前锋弧的弧前增生造山作用或突厥型造山作用和弧后萎缩造山作用。前锋弧的弧前增生作用,主要表现为增生杂岩的向洋增生,岩浆前锋也可能会随之迁移,这种情况仅发生在大洋板块后退式俯冲,如果俯冲边界为侵蚀型俯冲边界,则增生杂岩不发育,仅发育岩浆弧。一种可能,后退式俯冲作用会导致与大洋板块中的洋底高原、海山的拼贴;另一种可能,由于大洋板块演化俯冲方向或洋中脊扩张方式的改变导致与其他弧、外来地体的碰撞拼贴。如果大洋两侧都是后退式的俯冲,则最终导致前锋弧与前锋弧的对接,导致大洋的消亡,如古亚洲洋的消亡和特提斯大洋都是这种消亡模式。弧后萎缩作用导致弧后消减带的形成,进而导致弧-弧、弧-陆碰撞2。
典型例子欧亚大陆是大陆增长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欧亚大陆具有镶嵌状构造型式,它由无数稳定地块被造山带环绕所构成。显然,欧亚大陆是由无数个具有不同特点和成因的小地块并接而成的一个复合大陆。这些小地块彼此接近并最终碰撞到一起形成这一较大型的大陆。造山带是将这些较小地块焊接起来的缝合线。主要的碰撞事件发生在晚前寒武纪和显生宙。欧亚大陆内最大的稳定地块是克拉通或先前的大陆:东欧、西伯利亚、印度、华北和杨子克拉通。它们构成了欧亚大陆的骨架。此外,许多小地块或微大陆包括在造山带内的生长大陆中,象塔里木、卡萨克斯坦、印度支那、中蒙等3。
应用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科学(二级学科);海洋地质学、海洋地球物理学、海洋地理学和河口海岸学(三级学科)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屈明 - 副研究员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