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贝茨氏拟态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1862年,英国博物学家H·W·贝茨首次以假警戒色假说来解释巴西丛林中一些亲缘关系很远的蝶类之间在色斑上的相似性。他发现有些不可食蝴蝶与另一些分类地位相距甚远的可食性蝴蝶(粉蝶科)具有相同的色斑,而这些色斑在被拟者所属的属中是典型的,在拟者所属的属中则是不典型的,这说明拟者的警戒色是假的,被拟者的才是真的,这种拟态现象后来就被称为贝茨氏拟态。

释义贝茨氏拟态,也称贝氏拟态,1862年,英国博物学家H·W·贝茨首次以假警戒色假说来解释巴西丛林中一些亲缘关系很远的蝶类之间在色斑上的相似性。他发现有些不可食蝴蝶与另一些分类地位相距甚远的可食性蝴蝶(粉蝶科)具有相同的色斑,而这些色斑在被拟者所属的属中是典型的,在拟者所属的属中则是不典型的,这说明拟者的警戒色是假的,被拟者的才是真的,这种拟态现象后来就被称为贝茨氏拟态。

特点贝茨氏拟态中的被拟者分布广、数量众多、显眼并具有不可食性或其他保护方式。被拟者的色斑通常是其所属分类群的典型色斑,而拟者的则相反。拟者和被拟者经常生活在同一地区和时间,这样捕食者便难以将两者分清。拟者与被拟者必须非常相似,否则易被自然选择所淘汰。拟者和被拟者的相似性仅限于可见的形态结构、色斑和行为等,不涉及解剖学特征。拟者的进化从一开始就需要一个大的表型的变化,所以大多数拟态图案是由单基因控制的。拟态发生的可能性不仅取决于原模型的存在和恰当的突变的产生,也取决于模拟同一原模型的拟态种的数目,在没有其他拟态种时,拟态容易建立。1

举例贝茨氏拟态中最惊人的一个例子是巴布亚产的兔凤蝶(Papilio laglaizei Depuiset)。 这个种的模型不是别的蝴蝶,而是白天活动的一种蛾(Alcidis agarthyrsus)。 它们从正面看非常相似,只有从反面看才能区分开来。这种蛾腹部腹面呈鲜艳的桔黄色, 而任何凤蝶属的种类都无此特征。兔凤蝶则利用后翅臀褶区的相同颜色的斑来达到这一目的,当其休止时这一部分正好盖在腹部上而形成桔黄色现象。

非洲凤蝶(Papilio dardanus Brown)具有雌体多型现象,从而呈现出多种有趣的贝茨氏拟态。其雄蝶很易识别,乳黄色的翅上具有黑色的花纹,后翅各具一枚尾突。在某些分布区(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雌蝶在颜色、花纹及形态方面都与雄蝶非常相似。在其他地区,绝大部分雌蝶后翅无尾突,形态差异悬殊,且大量模拟其他科的不可食种类的形态。已知非洲凤蝶的多型雌体超过100种。贝茨氏拟态大量出现在凤蝶科中。2

辅助理解概念拟态拟态是指一种生物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拟另一种生物,从而使一方或双方受益的生态适应现象。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特殊行为。拟态包括三方:模仿者、被模仿者和受骗者。这个受骗者可为捕食者或猎物,甚或同种中的异性。在宿主拟态现象中,受骗者和被模仿者为同一物。许多有毒、味道不佳或有刺的动物往往有警戒色,这点常为其他生物所模仿。动物具有与其他动、植物体或非生物体相似的颜色、形态或姿势称之为拟态。按其相反效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尺蠖蛾像小树枝似的不引人注目,因此称为隐蔽拟态或称为模仿(mimesis)。另一种是虻由于它具有像黄蜂一样显眼的色彩而欺骗了捕食者,诸如此类的拟态称为标志拟态或只称拟态(mimicry)。

拟态的组成拟态系统的组成:典型的拟态系统由拟态者、模拟对象和受骗者共同组成。三者应有一定程度的同域性和同时性,但并非绝对地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出现。有些拟态系统则只有由拟态者和模拟对象组成。

1、拟态者

明显具有拟态现象的昆虫主要有直翅目、螳螂目、同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等。既有植食性昆虫,也有肉食性昆虫;既有寄生性类群,也有共生性类群。

2、模拟对象

昆虫的模拟对象大体有三类:一类是对受骗者而言是不可食、不好食(味道不好)或有毒的动、植物或环境中的其它物体,包括植物的枝、叶、花、果、有毒的甲虫、蝶类、石块、鸟粪、虫粪等;另一类是对受骗者而言是可怕的动物,拟态者可模拟这些动物的形、色、味、声等,最典型的例子是拟态者模拟蛇头、蜂形、蚁形、兽眼等,使受骗者望而生畏;第三类是模拟猎物、寄主或宿主的相关形态或特性,如蚁客模拟蚂蚁的形态或行为、化学物质等。一般一种模拟对象只被一种拟态者所模拟,也有一种模拟对象被多种拟态者模拟的。如一种木工蚁可以被一种管巢蛛、一种跳蛛、一种盲蝽和一种螳螂等4种节肢动物所模拟。

3、受骗者

受骗者是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拟态的选择压力。受骗者多是拟态者的天敌,包括天敌昆虫、食虫鸟、兽及人等,尤为鸟类为主。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屈明 - 副研究员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