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
三角形是由同一平面内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在数学、建筑学有应用。
常见的三角形按边分有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等腰三角(腰与底不等的等腰三角形、腰与底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即等边三角形);按角分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其中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统称斜三角形。
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则周长 。
面积公式为 (面积=底×高÷2。其中,a是三角形的底,h是底所对应的高)注释:三边均可为底,应理解为:三边与之对应的高的积的一半是三角形的面积。这是面积法求线段长度的基础。1
定义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不等边三角形。
若干“心”的一个性质不等边三角形的内心I、垂心H、界心K及其旁心三角形的外心M是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
为了证明上述性质,先说明几个引理。
引理1:△ ABC中AD、BE、CF为三边上的高,垂心为H,则该三角形三边之中点,三个垂足D、E、F,三线段HA、HB、HC之中点九点共圆,且线段HA、BC之中点连线线段的中点是九点圆圆心。
引理2:设△ ABC外心为O、垂心为H、则线段OH之中点是九点圆圆心。
引理3:△ ABC的内心是其旁心三角形的垂心。
引理4:设不等边△ ABC的外心为O、垂心为H、内心为I、界心为K。则OI平行且等于二分之一的KH。
性质证明:
设不等边△ ABC的旁心三角形为△ DEF(如图),O、I、H、K分别为△ ABC外心、内心、垂心、界心。由引理4,OI平行且等于二分之一的KH;由引理3及其证明过程知,△ ABC内心I为旁心△ DEF的垂心,且直线DIB⊥EF,直线EIA⊥ DF,直线FIC⊥ DE,又由引理1知,△ DEF九点圆圆心为△ ABC外心O;设△ DEF外心为M,由引理2,有△ DEF外心M与垂心I的连线线段中点应为△ DEF九点圆圆心O,故M、O、I共线且MO = OI。由OI平行且等于二分之一的 KH,有MI平行且等于KH,即四边形MIHK为平行四边形。故△ ABC的内心I、垂心H、界心K及旁心三角形的外心M构成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命题得证。2
等边三角形定义等边三角形(又称正三边形),为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其三个内角相等,均为60°,它是锐角三角形的一种。等边三角形也是最稳定的结构。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边三角形拥有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
尺规做法第一种:可以利用尺规作图的方式画出正三角形,其作法相当简单:先用尺画出一条任意长度的线段(这条线段的长度决定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再分别以线段二端点为圆心、线段为半径画圆,二圆汇交于二点,任选一点,和原来线段的两个端点画线段,则这二条线段和原来线段即构成一正三角形。
第二种:在平面内作一条射线AC,以A为固定端点在射线AC上截取线段AB=等边三角形边长,然后保持圆规跨度分别以A,B为端在AB同侧点作弧,两弧交点D即为所求作的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