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造影剂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造影剂(又称对比剂,contrast media)是为增强影像观察效果而注入(或服用)到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化学制品。这些制品的密度高于或低于周围组织,形成的对比用某些器械显示图像。如X线观察常用的碘制剂、硫酸钡等。

定义

造影剂是介入放射学操作中最常使用的药物之一,主要用于血管、体腔的显示。造影剂种类多样,目前用于介入放射学的造影剂多为含碘制剂。自1924年美国用50%的碘化钠成功地作了第一例股动脉造影以来,与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一样,造影剂产品不断的更新换代。

发展

碘造影剂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三碘苯--著名的泛影酸(Amidotrezoic Acid)被发现,由此产生的各类造影剂至今仍在广泛使用,这是现代造影剂史上的第一个飞跃。目前仍在使用的离子型造影剂的碘成分几乎全是由它衍生出来的。

60年代末,瑞典放射学家Almen提出了非离子型造影剂概念,并于1971年报道了第一个非离子型单体造影剂--甲泛葡胺(Metrizamide,Amipaque),非离子型单体造影剂的出现是现代造影剂史上的第二个飞跃。甲泛葡胺具渗透压低[485mmol/L(485mOsm .kg)]及耐受性好等优点,但其性能不稳定。

第一代的造影剂很快被第二代非离子型单体造影剂所取代,代表药物有:碘帕醇(1974年生产)、碘海醇(1976年生产)、碘普胺(1979年生产)、碘美普尔(1979年生产)、碘喷托(1982年生产)、碘佛醇(1982年生产)等,这类造影剂具有渗透压低[500~700mOsm/kg]、耐受性好等特点,性能稳定,可高温消毒,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70年代末,非离子型二聚体造影剂开始研制,以进一步降低渗透压。其中碘曲仑被证实具有无限水溶性,300mgl/ml时与体液等渗,且机能耐受性很好。其缺点是相对分子质量太大(相对分子质量为1626),黏稠度较高。非离子型二聚体的出现被视为现代造影剂史上第三个飞跃,同类的尚有碘克沙醇,性能与碘曲仑相似。

分类

造影剂可分为两大类,原子量高、比重大的高密度造影剂和原子量低、比重小的低密度造影剂。

高密度造影剂:常用的高密度造影剂有硫酸钡和碘制剂。

1、硫酸钡:一般用于消化道造影检查,由纯净的医用硫酸钡粉末加水调制成混悬液。硫酸钡的浓度通常以重量/体积(W/V)表示,根据检查的部位和目的不同,所用硫酸钡的浓度也不同。

2、碘制剂:碘制剂的种类很多,可分为三大类,即无机碘化物、有机碘化物以及碘化油或脂肪酸碘化物。

⑴无机碘化物一般用12.5%的碘化钠水溶液。

可用于瘘管、尿道、膀胱或逆行肾盂造影。用于膀胱造影时,可稀释1倍的浓度。

⑵有机碘化物:亦为水溶性碘制剂,种类繁多,又分为:

①离子型:离子型造影剂按结构分为单酸单体和单酸二聚体。单酸单体的代表药物有泛影葡胺(可用于各种血管造影及静脉肾孟造影。用于不同器官时,其浓度亦不同)、碘他拉葡胺等。单酸二聚体的代表有碘克沙酸。

离子型造影剂的副反应发生率高,机体的耐受性差。

② 非离子型:如碘苯六醇(iohexol)、碘普罗胺(iopromide)及碘必乐(iopamidol)等。

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较离子型毒副作用小,可用于各种血管造影及经血管的造影检查。非离子型造影剂副反应发生率低,机体的耐受性好。

③非离子型二聚体:如碘曲伦(iotrolan),多用于椎管内脊髓造影。

⑶碘化油或脂肪酸碘化物:40%的碘化油主要用于支气管、瘘管及子宫输卵管造影(不能用于心血管造影)。碘苯酯为脂肪酸碘化物,是一种油状液体,因其对组织的刺激性小,故适用于椎管及脑室造影,近年来已渐被非离子型二聚体的碘曲伦代替。

造影剂还可按药物的渗透压分类,即高渗、低渗和等渗三种。等渗的药物机体耐受性好,过高过低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反应。

用量

造影剂用量是引起造影剂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Cigarroa等提出造影剂用量的计算公式:5ml×体重(Kg)/Cr(mg/dl),最大用量不超过300 ml。有研究显示越过阈值用量,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为21%-37%,未越阈值者为0%-2%。

反应机制

造影剂反应可分为特异质反应及物理 - 化学反应,前者与剂量无关,而后者则与剂量有明确的关系。

特异质反应

数十年的研究表明,造影剂反应中的荨麻诊、血管性水肿、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严重血压下降及突然死亡等表现均属特异质反应,其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⑴细胞释放介质 无论是离子型还是非离子型造影剂均能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通过测定尿液中组胺或其代谢物发现有造影剂反应患者含量明显高于无造影剂反应者。

⑵抗原抗体反应造影剂是一种半抗原,其造影分子中的某些基团能与血清中的蛋白结合成为完整抗原。有许多研究结果证实造影剂反应中有部分是抗原 - 抗体反应。

⑶激活系统 造影剂尤其是离子型高渗造影剂可导致血细胞及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改变,并可导致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血小板激活因子等介质的释放。

⑷胆碱能作用 造影剂能通过抑制乙酰胆碱活性产生胆碱能样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许多类型的碘造影剂均有类似作用,所以此作用被认为主要是碘本身在起作用。

物理 - 化学反应

物理 - 化学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所用造影剂的量有关,造影剂反应中常见的恶心、呕吐、潮红、发热及局部疼痛等均由此所致,其有关因素如下。

⑴渗透压 由于目前常用的造影剂其渗透压均明显超过血液,是其2~5倍,故很易产生种损害。

1)内皮和血一脑屏障损害 高渗的造影剂注入血管后,细胞外液渗透压突急剧增加,细胞内液快速排出,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皱缩,细胞间连接变得松散、断裂,血一脑屏障受损,造影剂外渗至脑组织间隙,使神经细胞暴露在造影剂的化学毒性危险中。

2)红细胞损害 高渗使得红细胞变硬,呈棘细胞畸形,结果红细胞不易或无法通过毛细血管,引起微循环紊乱。

3)高血容量 除了细胞内液排出外,高渗造影剂可使组织间液进入毛细血管,从而使血容量快速增加,可达10%~15%,导致心脏负荷增加。但不久,随造影剂外渗至血管外及渗透性利尿作用,血容量很快恢复正常。

4)肾毒性虽然造影剂诱发的肾功能衰竭总的发生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