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Drell-Yan过程产生于高能强子散射。当一个强子中的夸克与另一个强子中的反夸克湮灭,产生一个虚光子或者Z玻色子,之后衰变到一对带有相反电荷的轻子。这个过程最早在1970年由Sidney Drell和Tung-Mow Yan提出用来描述高能强子碰撞中的轻子-反轻子对反应。实验上,最早由J.H. Christenson等在交变梯度同步加速器实验中的质子-铀碰撞中观测到。
基本原理图1给出了强子碰撞中轻子对产生截面的量级贡献,不过它只是对图2的最低阶过程
的修正。图2的过程称为Drell-Yan过程,它与
湮灭、轻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诱导的强子产生一样,对于确定结构函数、检验部分子模型及其QCD修正都有重要的意义。
为计算对应于图2的截面,我们由它的部分子子过程入手,
再将上式嵌入强子过程。设轻子对的不变质量为
,即有
则
过程的微分截面为
运用深度非弹性散射时熟悉的结构函数技巧可以得到强子截面,
其中对于碰撞质子组分的可能形成的所有
对求和。由于
和
必须湮灭为无色的虚光子,式中只有一个色因子3。
和
带有质子动量的份额分别为
和
,于是
式子应写为
其中
为碰撞质子的质心系能量的平方。由上面三个式子,有
在最低阶,没有胶子辐射,可以预期有标度性的结果。尽管截面是碰撞能量
和轻子对不变质量
的函数,但是
只是比值
的函数。
图3表明,实验数据与这一标度律符合得相当好。在实际计算中,式子中的
和
描述具有特色的夸克,因而是在深度非弹性散射的测量中对应量的
,这一点很重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