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鸟胺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鸟胺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ornithine transcarboxylase deficiency,OTCD)属少见先天性遗传代谢的罕见病,患者尿素循环中断,血氨增高,血瓜氨酸、精氨酸降低,谷氨酸酰胺、丙氨酸升高,而尿乳清酸和嘧啶排泄增加,护理较为特殊。

简介概述鸟胺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OTC)缺乏,是尿素循环酶缺陷中最常见的,也是X连锁遗传。半合子的男性患儿病情重,多数在新生儿期或婴幼儿期发病;杂合子的女性患儿因酶缺陷程度不同,多数为轻症或无临床症状。重症患儿常在出生后数日内发生呕吐、拒食、嗜睡、惊厥、肌张力低下、昏迷等症状,甚或不治死亡;轻症则间隙性反复发作,嗜睡、易激惹、不宁、共济失调等,进食高蛋白食物、感染、外伤、手术等都是可能的诱发因素。智能落后、小头畸形、肝肿大等常见。实验室检查与CPS缺乏型类似,但尿中乳清酸排出量增高。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OTCD)属少见先天性遗传代谢病,患者尿素循环中断,血氨增高,血瓜氨酸、精氨酸降低,谷氨酸酰胺、丙氨酸升高,而尿乳清酸和嘧啶排泄增加,最终出现脑病等

病因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Ornithinetranscarbamylase,OTC)为尿素循环过程中第二个酶,鸟氨酸和氨甲酰基磷酸在OTC的作用下生成瓜氨酸,在此反应过程中由于OTC缺乏而引起的先天性代谢性疾病。OTC缺乏的结果使氨甲酰基磷酸的代谢受到抑制,从而尿中乳清酸大量的增加,尿苷和尿嘧啶等也可以在尿中被检出。

遗传形式X性染色体性连锁遗传方式。

临床特征主要为食欲低下、呕吐、意识障碍和痉挛等不同症状。男性患者一般是在新生儿期或者是乳儿早期发病.但是也有幼儿期以及成人期发病的病例报道。因为本病属x性连锁遗传性疾病,男患儿临床症状较重,预后较差;女性患儿临床症状表现轻重不同。

发病机制高氨血症是各型尿素循环酶缺陷疾病的最主要表现,氨基酸降解产生的大量氨分子迅速在脑细胞中与谷氨酸形成谷氨酰胺并累积在脑细胞中,使其渗透压增高,导致了脑细胞水肿,由于星形细胞富含谷氨酰胺合成酶,因此水肿以星形细胞为主。脑水肿不仅使供血不足,且使神经元、轴突、树状突和突触的功能受损,引致一系列脑代谢和神经化学异常,产生了相应的临床征候一高血氨性脑病。除CPS和NAGs缺陷外,其他各型都造成氨甲酰磷酸的累积,当其累积至一定量时即自线粒体弥散入胞浆与天冬氨酸结合,形成乳清酸,参与嘧啶合成途径并自尿中排出。

临床表现尿素循环中各种酶缺乏的临床表现都是以高氨血症所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但各型之间、或同一型的不同患儿之间症状的变异较大,酶缺陷愈近尿素循环起始端、症状愈重。本组疾病的发病年龄可自新生儿期至成人阶段。在新生儿期发病的婴儿大多为足月儿,娩出时一切正常;出生后24至72小时内无明显症状。然后逐渐出现嗜睡、拒食,病情进展迅速,在数小时内可发生呕吐、体温不升、过度换气等,并由嗜睡进入昏迷。此时如检测血清尿素氮水平常低于lmg/dl,血氨浓度增高;CT脑扫描可发现脑水肿,但多数患儿被误诊为肺部疾病、败血症或颅内出血等疾患,以致处理不当而夭折。晚发型患者见于各个年龄阶段,在婴儿期发病者可能与由母乳喂养改为普通牛奶(含较高蛋白)喂养有关;较大儿童或成年人则可能由进食高蛋白引发。轻症在停止摄人蛋白、或静脉输注葡萄糖液后即可好转;重者在发生高氨血症时每易被误诊为胃肠炎、周期性呕吐、脑炎、Reye综合征、癫痫、无黄疸性肝炎等疾患。病程较长、发作次数频繁者多伴有生长发育迟滞、癫痫发作等情况。1

相关资料诊断对于出现症状的患者,首要即是测量血中氨的浓度。除非组织缺氧,肝肾功能维持正常功能,但也有例外。再来是测量血中氨基酸浓度,患者之鸟胺酸(ornithine)、谷胺酰胺(glutamine)、丙胺酸(alanine)值上升,瓜胺酸(citrulline)、精胺酸(arginine)值下降。患者尿液中的氨基酸浓度、有机酸浓度也可当作参考值。除了高血氨之外,临床上以尿中乳清酸(orotic acid)浓度做为诊断。此检验也可用于发现无症状的带因者。若家族中有人曾患此病,怀孕期可抽羊水进行DNA检验。

治疗治疗的目标是要修正生化上的失调以及确保营养上的需求。于高血氨状况之下,立即限制蛋白质饮食,加强非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热量来源,避免代偿失调。严重高血氨导致昏迷的话(有的患者可能血氨高于2000m g/dl),需以血液透析快速移除血氨。低蛋白饮食

根据患者的年纪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决定蛋白质的摄取量,每个患者的需求是相当不同的。六个月以前由于是快速生长的时期,患者可能需1.5g /kg/day或者更多的蛋白质;学龄前时期,蛋白质摄取通常降低到1.2~1.5g/kg/day;学龄儿童,则可以降到1 g /kg/day。青春期后,蛋白质的量则可以小于0.5g /kg/day。

药物药物提供另一个排除废物氮的途径。
1.苯甲酸钠(Ucephan):与甘胺酸(glycine)结合形成马尿酸(hippurate),然后由尿液排出。每1mol的苯移除1mol 的氮。通常给的剂量是250 m g/kg/day;口服剂量为375m g/kg/day,分3-4次服用,并搭配低蛋白饮食。副作用为恶心、呕吐、耳鸣、视觉障碍。

2.苯基丁酸钠(Buphenyl):在肝脏中会被氧化成苯乙酸 ,然后会和谷氨酰胺结合,最后产物苯乙酰谷氨酰胺经由尿液排出。每1 mol 的苯移除2 mol 的氮。给予剂量是0.5 m g/kg/day。

3.精胺酸(Arginine):经由精胺酸酵素(arginase)作用之后,每1mol 精胺酸分解成1mol 的尿素及1mol 的鸟胺酸(ornithine)。高血氨的情况下,给予剂量600 m g/kg/day。稳定的患童给予口服剂量为400-700 mg/kg/day。 患者的预后和年龄以及诊断时的病况有关。在新生儿时期就有症状的患者,其预后是较差的,大部份的患者会有一些明显的并发症。需要长期与医师及营养师配合,持续门诊追踪,定期进行生化检查,并记录身高体重的发展,以掌握患者的情况。有些患者可以详细考虑肝脏移植,以提供较好的预后情况。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强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