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其盐酸盐,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在氯仿中溶解,在水中略溶,在乙醇中微溶,在乙醚中几乎不溶。熔点146℃-148℃。一种异喹啉型生物碱。分子式C20H21NO4。为罂粟中一种主要的生物碱。
罂粟碱的发现Yeremenko1在1992年首次报道了罂粟碱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并利用获得的多抗建立了用于检测罂粟碱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在该研究中,免疫原是通过将3-氨基-罂粟碱羧化,然后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获得的。
性状无色棱柱状或针状晶体。熔点147~148℃,相对密度1.337(20/4℃)。易溶于苯、丙酮 、热乙醇、冰醋酸,稍溶于乙醚、氯仿,不溶于水,溶于浓硫酸。加热到110℃变为玫瑰红色 ,至200℃则变为紫色。它与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生成结晶盐。其盐酸盐的熔点224~225℃;氢碘酸盐熔点200℃(分解);苦味酸盐熔点183℃;苦酮酸盐熔点221℃;水杨酸盐熔点130℃。罂粟碱的药理作用介于吗啡和可待因之间,主要能解除平滑肌,特别是血管平滑肌的痉挛,并可抑制心肌的兴奋性。其盐酸盐可治疗心绞痛和动脉栓塞等症。
作用与用途对血管、支气管、胃肠道、胆管等平滑肌都有松弛作用,通过松弛血管平滑肌,使冠脉扩张、外周阻力及脑血管阻力降低,主要用于脑血栓形成、肺栓塞、肢端动脉痉挛症及动脉栓塞性疼痛等。对高血压√L1绞痛、幽门痉挛、胆绞痛、肠绞痛、支气管哮喘等在一般剂量下疗效不显著2。
主要用于缓解伴有动脉痉挛的大脑及外周血管疾病,治疗脑血栓、肺栓塞、肢端动脉痉挛及动脉栓塞性疼痛等;亦可用于治疗肠道、输尿管及胆道痉挛疼痛和痛经,以及作为复方支气管扩张喷雾剂的组分之一;还可用于高血压、心绞痛、并发心律失常的心脏局部缺血症等。
用法与用量口服:常用量,每次30—60mg,1日3次。极量,1次200mg,1日600mg。肌内注射或静滴:每次30mg,1日90-120mg,1日量不宜超过300mg。
注意事项静注过量或速度过快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甚至死亡。应充分稀释后缓缓推入。
制剂片剂:每片30mg。注射液:每支30mg(1ml)。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兴峰 - 教授 -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陈洁 - 教授 -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陈芳 - 教授 -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王静 - 教授 -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冯涛 - 教授 -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