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2-氯乙醇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2-氯乙醇(CAS: 107-07-31)是重要的有机溶剂和有机合成原料。用于制造环氧乙烷、合成橡胶、染料、医药及农药等,也用作有机溶剂。

理化特性物理特性中文别名:氯乙醇

英文别名:2-Chloro-1-ethanol

分子结构:ClCH2CH2OH

外观与性状: 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微具醚香味。

熔点(℃): -63

沸点(℃): 129

相对密度(水=1): 1.20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2.78

饱和蒸气压(kPa): 1.33(30.3℃)

闪点(℃): 60

引燃温度(℃): 425

爆炸上限%(V/V): 15.9

爆炸下限%(V/V): 4.9

溶解性: 溶于水、酸、乙醚。

化学特性2-氯乙醇的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可发生反应。高热时能分解出剧毒的光气。遇水或水蒸气反应放热并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2

使用用途用于制造乙二醇、环氧乙烷,及医药、染料、农药的合成等。 2-氯乙醇与硫化钠反应可得硫代二甘醇,是纺织品的印染溶剂,亦是还原染料,聚亚基二氯的增塑剂。2-氯乙醇可合成二氯乙基缩甲醛,是生产聚硫弹性体的原料之一。2-氯乙醇与乙炔反应可生成氯乙基乙烯基醚,是生成聚丙烯酸性体的原料。在医药工业中,2-氯乙醇用于磷酸哌嗪、呋喃唑酮、四咪唑、驱蛔灵和普鲁卡因等的生产,在农药生产中用作杀虫剂1059的原料。由2-氯乙醇经氨化、氯化可得2-氯乙胺盐酸盐,这是一种药物中间体,用于制造驱虫净。3

使用注意事项危险性概述健康危害: 高浓度蒸气对眼、上呼吸道有刺激性。高浓度吸入出现头痛、头晕、嗜睡、恶心、呕吐,继之乏力、呼吸困难、紫绀、共济失调、抽搐、昏迷。重者发生脑和肺水肿。可因循环和呼吸衰竭而死亡。皮肤接触,可出现皮肤红斑;可经皮吸收引起中毒。口服可致死。慢性影响有头痛、乏力、胃纳减退、血压降低和消瘦等。

燃爆危险: 该品易燃,有毒,具刺激性。 2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洗胃,导泄。就医。 2

防护措施工程控制: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2

消防措施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光气、氯化氢。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2

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2

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2

制备1、环氧乙烷与盐酸反应,是实验室制备2-氯乙醇的最方便方法。

2、乙二醇与二氯化硫反应得到氯乙醇,也是实验室制备2-氯乙醇的方法之一。

3、2-氯乙醇的工业生产方法基本上还是1991年Gomberg提出的方法,将乙烯和氯同时通入水中,氯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与乙烯加成即得2-氯乙醇。3

物质毒性

|| || 文献、期刊报道的毒性作用试验数据

毒性作用

1:1.肝毒性——其他变化
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其他变化

2:1.行为毒性——嗜睡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呼吸困难

3:1.行为毒性——嗜睡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呼吸困难

4: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5:1.行为毒性——嗜睡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呼吸困难

6:1.大脑毒性——影响特定区域的中枢神经系统

7: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8:1.行为毒性——嗜睡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呼吸困难

9: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10: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11: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12:1.大脑毒性——影响特定区域的中枢神经系统

13: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14: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15: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16:1.心脏毒性脉冲率发生变化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呼吸抑制
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温下降

17:1.行为毒性——全身麻醉
2.胃肠道毒性——其他变化
3.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其他变化

18: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19: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20: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21: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22: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23:1.肝毒性——肝重量发生变化
2.内分泌毒性——垂体重量发生变化
3.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

24:1.肝毒性——肝豆状核变性
2.血液毒性——出血
3.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

25:1.血液毒性——血清成分发生变化 (如TP、胆红素、胆固醇)
2.血液毒性——其他变化
3.生化毒性——抑制转氨酶活性、改变了转氨酶空间结构

26:1.胃肠道毒性——胰腺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27:1.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

28:1.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慢性肺水肿
2.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

29:1.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2.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

30:1.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

31:1.肝毒性——其他变化
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其他变化
3.血液毒性——血清成分发生变化 (如TP、胆红素、胆固醇)

32:1.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

33:1.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

34:1.胃肠道毒性——运动过度、腹泻
2.胃肠道毒性——恶心、呕吐
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35:作用较轻

36:作用严重

37:作用中等

38:作用中等

39-53

54:1.生殖毒性——胎儿毒性(如胎儿发育不良,但不至死亡)
2.生殖毒性——肝胆系统发育异常

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荣 - 教授 - 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