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砂湖是湖中能析出硼酸盐矿物硼砂(Na2[B4O5(OH)4]8·H2O)的盐湖。如中国西藏盐湖中就蕴葳着丰富的硼砂,早在公元6世纪时就已开采利用。
简介特亚斯柯敦湖在南美的智利共和国,是个闻名遐迩的硼砂湖。该湖面宽约40公里,远远望去,白茫茫一片。湖面上结着厚厚的一层硬壳,状似巨大的浮冰,原来,那是纯度极高的硼砂。硼砂湖给智利提供了除铜和硝石之外的又一丰富的矿产资源。
历史简况如前所述,历史上,西藏的边贸经济大约发端于公元7世纪,截至西藏和平解放,先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7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期.这一时期为西藏地区古代的对外边贸经济活动阶段。
据史料记载,早在松赞干布统治的吐蕃地方王朝时期,吐蕃地方政权就与南方的天竺、西方的尼婆罗(今尼泊尔国家)等进行着频繁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吐蕃地方政权还专门设有“商官”.专司其对内和对外贸易经济。当时流人西藏的商品有尼婆罗的食品、珠宝等,流出西藏的商品有马匹、麝香等。
《德乌教法源流》书中记载,吐蕃王朝时期已有拉杰。“拉杰”系指八大市场.包括上部三大市场(克什米尔两大市场、尼泊尔下部三市),具体而言是指葛逻禄(蓝眼突厥、绒绒、丹玛)、中部二市(二东大集市)①、上下部市场,以及吐蕃与外部地区之间交换产品的大市场。八大市场开辟后.吐蕃与南方门地、印度进行大米、糜子等粮果贸易;同西方波斯、尼泊尔、拉达克开展吐蕃织氆氇不可或缺的颜料草、柴梗贸易,即以胭脂红等为主的各种染料物品,当时西藏输出的商品有盐、马匹、麝香等;同中、西亚和欧洲也进行了贸易往来。 《储书》中记载,“女国在葱岭之南……出喻石、朱砂、麝香、牦牛、骏马.尤多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其中也有些商品通过天竺转运到波斯等地”。吐蕃与勃律进行贸易经济交往。
《魏书,西域传》中记载,勃律,西部之险途,铁索桥与弥国相通,南部为籍宾国,是青藏高原通往西域、中亚的重要关口和军事要道。
公元17世纪以后,西藏边境地区的居民同相邻国家、地区边民的交往活动更趋频繁,例如,阿里地区的牧民已习惯用当地的硼砂、湖盐、羊毛等土特产品.同西邻的拉达克人及南邻的库马翁人等交换马匹、水果和一些日用品,特别是阿里的细羊绒深受克什米尔地区人民的欢迎。这一时期,后藏日喀则地区的聂拉木和吉隆两处,是西藏通往尼泊尔的重要通道.并在两处形成了中尼边境地带的重要商品交易集散地。这一时期.西藏向外提供的交易物品主要是羊毛、湖盐、牲畜等,以换取对方的粮食、铁器及布匹等物品。尼泊尔商人也经常前往西藏的日喀则、拉萨、江孜等地经商.他们也往往充当西藏与喜马拉雅山南部诸国进行商贸活动的中介人。历史上曾作为西藏藩属的锡金、不丹地区的商人及边民,有时也用其过剩的米、谷等粮食及其他土特产品到帕里镇同西藏的商人及边民交换他们所需要的盐、茶等。西藏东南部的门隅、察隅等地的商人及边民也经常地同印度阿萨姆接壤。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郭亮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