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回火马氏体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淬火时形成的片状马氏体(晶体结构为体心四方)于回火第一阶段发生分解—其中的碳以过渡碳化物的形式脱溶—所形成的、在固溶体基体(晶体结构已变为体心立方)内弥散分布着极其细小的过渡碳化物薄片(与基体的界面是共格界面)的复相组织;这种组织在金相(光学)显微镜下即使放大到最大倍率也分辨不出其内部构造,只看到其整体是黑针(黑针的外形与淬火时形成的片状马氏体(亦称“α马氏体”)的白针基本相同),这种黑针称为“回火马氏体”。

简介片状马氏体经低温回火(150-250摄氏度)后,得到回火马氏体。其具有针状特征,因此也叫针状马氏体。

低温回火(150-250℃) 所得到的组织是回火马氏体,其性能是:具有高的硬度(HRC58-64)和高的耐磨性,因内应力有所降低,故韧性有所提高.这种回火方法主要用于刃具,量具,拉丝模以及其它要求硬而耐磨的零件.

钢淬火后的组织是马氏体及少量残余奥氏体,它们都是不稳定的组织,都有向稳定的组织(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混合物)转变的倾向.但在室温下,原子活动能力很差,这种转变速度极慢.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原子活动能力加强,组织转变便以较快的速度进行.由于组织的变化,钢的性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由极细的ε碳化 物和低过饱和度的铁素体组成。过渡 相ε碳化物的析出使母体过饱和度减 小,正方度降低,但并不改变淬火马氏 体的针状特征。ε碳化物是极细的并 与母体保持共格联系的薄片,弥散分 布,属正交点阵,分子式为Fe2.4C。显 微镜下,高碳回火马氏体为黑色针状, 低碳回火马氏体为暗板条状,中碳为 两者的混合。而极细的ε析出物在电 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与钢的其他组 织相比,回火马氏体具有很高的强度、 硬度、耐磨性和韧性。

制作过程按回火温度的不同,回火时淬火钢的组织转变可分为四个阶段。

80-200℃马氏体分解,当钢加热到约80℃时,其内部原子活动能力有所增加,马氏体中的过饱和碳开始逐步以碳化物的形式析出,马氏体中碳的过饱和程度不断降低,同时,晶格畸变程度也减弱,内应力有所降低。

这种出过饱和程度较低的马氏体和极细的碳化物所组成的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

200-300℃残余奥氏体分解,当钢加热温度超过200℃时,马氏体继续分解,同时,残余奥氏体也开始分解,转变为下贝氏体或回火马氏体,到300℃时,残余奥氏体的分解基本结束。

300-400℃渗碳体的形成,钢在回火的这一阶段,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的碳化物转变为颗粒状的渗碳体(Fe3C)。当温度达到400℃时,α固溶体中过饱和的碳已基本完全析出,α-Fe晶格恢复正常,由过饱和固溶体转变为铁素体。钢的内应力基本清除。

400℃以上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在第三阶段结束时,钢内形成了细粒状渗碳体均匀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的两相混合物,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渗碳体颗粒不断聚集而长大。根据混合物中渗碳体颗粒大小,可将回火组织分为二种:400-500℃内形成的组织,渗碳体颗粒很细小,称为回火屈氏体。温度升高到500-600℃时,得到细小的粒状渗碳体和铁素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回火索氏体。1

回火将经过淬火的工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临界温度的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以一定方式冷却下来的金属热处理方法。以钢铁为例,适当的温度指适当低于Ac1(共析线) 的温度。冷却方式可以是空气冷却,也可以在水、油等介质中冷却。回火是淬火的后续工序。经过淬火的工件,一般都需要进行回火处理。回火的主要目的是: 降低脆性、消除内应力、减小工件的变形和开裂倾向;调整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以获得工件所要求的机械性能;稳定工件尺寸;提高工件内部组织的稳定性,以实现不稳定的不平衡组织转变为稳定的平衡组织。

回火的种类有多种,以温度的不同可分为低温回火 (150~250℃)、中温回火 (350~450℃) 和高温回火 (500~680℃)。通常根据对工件机械性能的要求来确定回火温度。在生产实践中,硬度的测定比较简便,常以硬度值作为选择回火温度以及工艺的主要参考指标。低温回火主要应用在各类工具、模具、滚动轴承以及渗碳或表面淬火工件,以达到降低内应力和脆性,保持淬火后的高硬度和耐磨性的目的。中温回火主要应用于各种弹簧、锻模、冲击型工具和其他要求高强度的工件,以获取适宜的韧性、弹性和好的屈服强度。高温回火广泛应用在各种较为重要的结构零件、连杆、螺栓、齿轮和轴类等,既可作为最终热处理,又可作为预备热处理 (为下道工序提供组织准备)。通常把淬火加高温回火称作“调质”处理。尽管目前有人试用形变热处理来代替调质处理,但在机械制造行业中,调质的应用仍然十分广泛。

除了在炉中进行加热回火的常规方法之外,生产实践中根据不同的需要,还产生了一些其他回火方法; 如自回火和感应加热回火。(1) 自回火。在工件进行淬火操作时,不让冷却进行到底,而提前中断冷却。利用心部的余热加热外部的淬硬层,并达到一定的回火温度进行回火,保持淬硬层的回火效果。在一些工具、曲轴等工件上,已成功地得到了应用。(2) 感应加热回火。利用工频感应加热回火,可大大缩短工艺时间,易实现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例如一些形状简单的轴承套圈和轴类等均可采用此类回火。(3) 其他回火方法。按加热方式不同,还有火焰加热回火、通电加热回火等。这些方法时效处理的作用与回火近似,时间化费较长。低温时效处理实际就是补充回火过程。2

马氏体早在19世纪末,人们就已经知道把钢从高温急冷(淬火)时,钢会从高温相转变为较硬的另一种相,为纪念德国冶金学家Adolph Martens,将淬火后形成的相称为马氏体.到20世纪50年代,马氏体定义为符合马氏体相变基本特征的相变产物。除了钢以外,许多铁合金、有色金属和合金都有马氏体。一般钢内马氏体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其特征而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碳马氏体,呈条状,其亚结构为位错,称为条状或位错型马氏体。另一类是高碳马氏体,呈片状(针状、透镜状),其亚结构为细的孪晶,称为片状或孪晶型马氏体。含碳量大约在0.4%~1.0%之间为条状马氏体及片状马氏体的混合组织。

Fe-C马氏体的强度主要决定于碳的固溶强化以及自回火的时效强化,孪晶亚结构也有附加强化的作用,原始奥氏体的晶粒大小及马氏体的大小对强度也具有影响。Fe-N马氏体的强度也具类似的情况,对替代式固溶体,如Fe-Ni马氏体的强度主要为固溶强化。Fe-C马氏体的韧性主要决定于亚结构的类型,孪晶降低韧性。条状马氏体的韧性则主要决定于马氏体领域的大小。低碳的位错型马氏体具有相当的强度和良好的韧性,高碳的孪晶型马氏体具有大的强度但韧性很差。因此,对结构钢来说,以各种途径来强化马氏体的同时,使其亚结构基本保持位错型,这样可以兼具强度和韧性。由于Fe-Ni-C合金的形态和Ms温度有关系,而形态又和性质有联系,因此合金的Ms温度也能和其性质联系起来,如增加钢中含碳量,使Ms降低,促使孪晶形成,马氏体的形态由条状(位错亚结构)变为条状和片状(孪晶亚结构)的混合组织,乃至完全形成片状马氏体.外加应力、热处理等均会影响Ms点,一般合金的Ms愈高,韧性和塑性也愈好. 但碳虽提高钢的Ms点,但仍促使孪晶的形成对钢的韧性不利。

某些有色合金也具马氏体,其形态为片状,内部亚结构具有孪晶和层错结构两大类,层错类型一般有:3R (=ABC…),9R(=ABCBCACAB),18R(=AB′CB′CA′CA′BA′BC′BC′AC′AB′),2H( =AB),11H(=ABCBCACABAB)或这些层错的混合类型,都呈层状。

有色合金马氏体的强化效应并不显著,一般也不加以应用,但其中弹性马氏体,由于其伪弹性和形状记忆效应能在工业上获得应用,在最近 一、二十年中,对形状记忆效应的研究在马氏体的研究领域中占了很大比重。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