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巨细胞病毒病感染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由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所致的一种全身感染综合征。主要发生在婴儿,表现为肝脾肿大,黄疸及皮下出血。多为宫内感染,亦可为后天获得性感染。HCMV是人类疱疹病毒中最大的一组病毒,直径为200nm,呈球形,其基因组为DNA。HCMV的感染遍布全球,人群中的感染率高达40%~100%,多数人在幼年或青年时获得感染。

病因病人或无症状感染者可间歇性排毒达数月至数年之久,主要从唾液、尿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等排出病毒。CMV可通过胎盘、产道及泌乳方式构成母子间垂直传播;在青春后期及中青年人中,CMV常通过性接触而传播;普通人群主要由接触HCMV阳性分泌物引起水平传播;已证实HCMV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体外循环和心脏手术等渠道传播并发生感染(即医源性传播)。

临床表现1.先天性感染

约有5%的CMV感染胎儿及几乎所有CMV初次感染CMV的孕妇所生胎儿,可发生巨细胞包涵体病(CID),重症病例可于数日或数周内死亡,另有5%为非典型表现,其余90%为亚临床型。典型的先天性CID,最常见黄疸伴肝脾肿大、淤血状皮疹、小头畸形、运动障碍脉络膜视网膜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视神经萎缩、肺炎、大脑钙化亦可见到。中枢神经系统、内耳及眼脉络膜被累及是先天性CMV感染的独特性。

2.围生期感染

是指胎儿分娩时经产道或出生后吸入带毒的母乳,或多次输入受染血制品而获得的感染。大多数无症状,在生长、知觉功能或精神运动发育方面无不良影响。少数可出现CMV肺炎、肝炎、皮疹、淋巴结肿大、贫血等,排毒持续数月至数年。

3.后天获得性感染

多数患儿无症状,但血清抗体可阳性。偶见间质性肺炎、发热、肌痛、肝功异常或异形淋巴细胞增多等。性活跃的年轻人CMV感染率较高,可发生CMV单核细胞增多症。

4.免疫缺陷者的CMV感染

CMV是器官移植和AIDS患者中并发病毒感染的最常见病因。CMV感染可引起许多综合征,包括发热、肝炎、肺炎、结肠炎、视网膜炎及白细胞计数减少等,移植后5~13周危险性最大。继发真菌和细菌感染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达85%。

诊断诊断应依据流行病学调查,患儿的母亲于妊娠期可疑CMV感染史;各种类型感染的临床表现,年长儿童及成人单核细胞增多而嗜异凝集试验阴性,发生间质性肺炎或原因不明的肝炎等,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再结合实验室细胞学检查、病毒分离、抗原/抗体检测及核酸分析(PCR试验),以确立本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先天性CMV感染应与弓形虫病、风疹、单纯疱疹、新生儿败血症等鉴别;后天获得性CMV感染应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肺炎相区别。

治疗CMV对阿糖腺苷、阿糖胞苷、氟尿苷、阿昔洛韦及转移因子的敏感性都很低,用药结果令人失望,且毒副反应大。一般选用下列药物:

1.更昔洛韦(GCV)

是一种无环的脱氧鸟嘌呤核苷同功异质体,可在受感染的细胞中抑制CMV拟DNA聚合酶的活性。GCV较ACV具有更强的抗CMV活性,是目前首选的抗CMV治疗药物。此用法对CMV视网膜炎或结肠炎的有效率为70%~90%;对CMV肺炎,GCV同CMV免疫球蛋白合用时有效率达50%~70%。GCV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肝功损害,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

2.膦甲酸钠(PFA)

是一种非竞争性CMV-DNA聚合酶抑制药,并能抑制HIV-Ⅰ型的逆转录酶的活性。常用于不能耐受GCV或用GCV治疗无效的CMV感染患者的治疗。可延缓视网膜炎的进展,病人的存活时间亦延长。

3.基因治疗

根据CMV-mRNA的核苷酸序列合成反义寡核苷酸片段,当它与CMV-mRNA结合时,可阻止CMV复制。曾经对GCV及PFA治疗都无效的病例进行静脉滴注,每2周1次,初步显示有疗效且安全。

4.干扰素IFN-α

300万U,肌注,每2日1次,共5周,可抑制CMV复制。因CMV对干扰素敏感度低,一般不宜作CMV的病原治疗。

5.阿昔洛韦(ACV)

由于CMV缺乏病毒特异性胸腺嘧啶核苷激酶,故ACV治疗CMV无效,但能减少器官移植后症状CMV疾病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