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小儿糖吸收不良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糖吸收不良主要是小肠黏膜缺乏特异性双糖酶,使食物中双糖不能充分被水解为单糖影响其吸收,也偶见单糖吸收发生障碍。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临床表现为泡沫便、臀红、电解质紊乱、腹胀,排气增多、腹部不适、肠绞痛或肠鸣音亢进等。

病因糖吸收不良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1.引起原发性糖吸收不良的疾病

先天性乳糖吸收不良、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等。

2.引起继发性糖吸收不良的疾病

引起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刷状缘损害的疾病,如病毒性肠炎、慢性腹泻病、蛋白-热量营养不良、免疫缺陷病、小肠手术后等,可导致继发性糖吸收不良。

临床表现1.泡沫便

婴幼儿在进食含有不耐受糖的食物后,多表现为水样便腹泻(称糖原性腹泻),粪便含泡沫,具有酸臭味。禁食或饮食中去除不耐受糖后,腹泻等症状即可迅速改善,是本病的特点之一。

2.臀红

酸性粪便刺激皮肤易致婴儿臀红,严重者发生糜烂。

3.电解质紊乱

腹泻严重常引起脱水酸中毒等电解质紊乱,病程迁延可致营养不良。

4.觅食表现

有的病儿在脱水症状得到纠正后,常有觅食异常饥饿的表现。

5.其他

较大儿童临床症状往往较轻,可仅表现为腹胀,排气增多、腹部不适、肠绞痛或肠鸣音亢进。

检查可行以下检查以明确诊断:

1.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常为大细胞性贫血,也可为正细胞性贫血或混合性贫血。

2.生化检查

血清钾、钠、钙、镁、磷等均可降低,血浆白蛋白、胆固醇、磷脂和凝血酶原也可降低,严重病例血清叶酸、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12均可降低。

3.筛选试验

(1)粪便pH测定 糖耐受不良儿新鲜粪便pH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