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窦性心律失常指窦房结发生的激动不匀齐,使心率呈现时快时慢的现象,脉搏在吸气时加速而在呼气时减慢,快慢相差>0.12秒,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生理现象。小儿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过速、窦性心律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停搏及游走性房性心律。
窦性心律不齐1.病因
多见于健康小儿,其中3岁以后儿童多见,婴幼儿少见,常在心率慢或睡眠中出现,而当心率增快时或运动、清醒时心律可变整齐。药物如洋地黄、吗啡、β受体阻滞剂可致心律不齐。也可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儿。
2.临床表现
小儿症状较成人为轻,常缺乏主诉,个别年长儿可叙述心悸、胸闷、不适。常于听诊或心电图检查时发现,窦性心律不齐可与呼吸的周期有关,吸气时加快,呼气时减慢。窦性心律不齐无临床意义。
3.心电图特点
(1)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窦性P波;心律不齐与呼吸有关,呼气时减慢,吸气时加快,屏气时心律转为规律;同一导联上,P-P间距相差0.12秒以上;
(2)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表现与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基本相同;心律不齐与呼吸周期无关。
4.治疗
窦性心律不齐不需要治疗,存在原发病的则对症治疗。
窦性心律过速1.概述
小儿窦性心律过速是指窦房结搏动频率增快,是机体正常代偿性反应,也称最常见的小儿心律失常。
2.病因
生理性:如运动、哭闹、情绪紧张或激动等;病理性:各种感染、发热、贫血、缺氧、脱水、休克、各种心脏病及年长儿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药物性:应用拟交感类药物如肾上腺素、莨菪类药物如阿托品及麻黄碱类药物。
3.临床表现
一般无特殊临床表现,婴幼儿心率增快可出现烦躁不安、拒食、面色苍白等;年长儿童心率突然增快可诉心悸等。长期窦性心动过速可使运动耐受性下降,甚至心力衰竭。心脏听诊律齐,心音强弱一致。
4.心电图特点
(1)窦性P波P波在Ⅰ、Ⅱ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2)心率因年龄不同而有差异,安静状态时,超过以下心率考虑窦性心动过速,7天~1岁大于150次/分,1~3岁大于130次/分,3~5岁大于120次/分,5~10岁大于110次/分,10岁以上大于100次/分。
(3)P-R间期1岁以上大于0.1秒,小于1岁大于0.09秒。
5.临床意义
窦性心动过速临床上十分常见,除生理性原因外,首先应区分心源性和非心源性。非心源性因素最常见为发热、肺部感染及缺氧,体温每增高1℃,心率增快15次/分,肺部疾病时心率和呼吸比例发生变化,以呼吸改变较心率改变明显。年长儿童出现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时,应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可能。在除外非心源性因素后,可为各种心脏病的早期或最突出的临床表现,需要认真进行其他有关心脏的检查。
6.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大多数随原发病的好转而心率逐渐减慢;心功能不全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可应用洋地黄制剂;甲状腺功能亢进及慢性病变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但存在心力衰竭者慎用或与洋地黄制剂合用;对于因感染、恐惧导致窦性心动过速者,可用安定、苯巴比妥及水合氯醛镇静治疗,使紧张、恐惧消失,从而减慢心率。
窦性心律过缓1.概述
小儿窦性心律过缓是指窦房结发出的激动频率低于正常的范围,为常见的小儿心律失常。
2.病因
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多见于正常儿童,主要表现在睡眠、屏气、胃显著扩张时。经常从事运动的年长儿。咽部敏感的小儿用压舌板检查咽部时;病理情况: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肌炎和病毒性心肌炎,脑缺氧和颅内压增高,伤寒及流感等传染性疾病,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减低及高血钾,应用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奎尼丁、吗啡等药物;心脏病手术后,特别是心房手术后。
3.临床表现
正常儿童出现窦性心律过缓一般无临床表现,多在体检或其他原因就诊时做心电图或24小时心电图时发现。病理性原因所致窦性心动过缓,心率明显缓慢时,可出现精神差、倦怠,年长儿可诉头晕、胸闷。显著心率减慢时可出现晕厥,甚至抽搐。心脏听诊心率慢,常伴心律不齐,心音可正常。
4.心电图特点
常规心电图(清醒和休息状态):
(1)窦性P波P波在Ⅰ、Ⅱ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2)心率缓慢